大抵就是“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這話并不是隨便說的,而是實打實的。
攔路打劫的強盜,分很多種類。
一類是劫財財色,下狠手的。
就是不管你身上有多少錢,全部給搶光,如果是長得好看的女子,還會被強暴。
另一類就是路邊村莊里的百姓。
看到有外地人經過,攜帶了值錢的貨物,便過來“打秋風”,攔路討要買路錢。
一般不會真的動手搶貨搶錢,但肯定要路過的商人“大出血”。
不過,無論是哪一類,大多數都有“兔子不吃窩邊草”的規矩,只對外地人下手,不會打劫本地人。
因為古代社會講究“民不告,官不究”。
出門在外的商人,舉目無親,被人攔路打劫,往往也只能自認倒霉,無法去向當地官府告狀申冤。
這些人正是利用這一點,長期霸占山頭,路口,進行攔路打劫。
如果是朝廷押送物資的車隊,或者運送快遞信件的,再或者是官員經過,他們都是絕不會去攔路搶劫的。
便是進京趕考的書生,這些路霸路匪都知道要避而遠之,不敢去打劫他們。
因為有資格進京趕考的書生,都有功名在身。
這些人如果被搶了,往當地官府衙門遞一張名帖,官老爺就會派衙差來抓人了。
讀書人他們惹不起!
唯獨在外面四處走家串戶的行腳商人,到各地賣藝的江湖藝人,因有事要去遠方的普通百姓等……這些人社會地位低,離了家鄉,沒有親戚朋友幫襯,可以盡情欺侮。
挑柿子揀軟的,自古皆然。
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在官府官員眼中的通暢坦途,在底層百姓的口耳相傳中,卻是到處有強人攔路打劫的危險地帶。
本地人眼中治安良好,百姓皆安居樂業的地方,在外地人的傳說里,卻是窮山惡水,刁民遍地,盜賊橫行!
正是因為這種情況很普遍,所以,后面就慢慢發展出了專門護衛出行的“鏢局”。
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鏢門文化。
不過,如今這個時代,商業社會才剛剛開始起步。
很多物品的運輸,仍掌握在官府手中。
故而問題不算很大。
但隨著商業的進一步發展,經商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問題,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此前,楊士奇和夏原吉都曾經上報過,大明銀行運送銀錢的馬車,曾幾次遭遇強盜攔路打劫。
對于是否在運送銀錢的馬車上,明確貼出大明銀行的標志,打上大明銀行的旗號,兩人的意見有些分歧,還沒有定論。
打出大明銀行的旗號,會讓一些膽小的盜匪不敢輕易造次。
但同樣,也會吸引某些膽大包天的強盜山賊。
利弊皆有。
關鍵還在于通訊條件的限制,如果在路上被搶,等上報情況,再去抓捕盜賊,往往都已經晚了。
保證商路的暢通無阻,不被任何強盜或鄉民攔路打劫,在這個時代,是一個非常嚴峻的任務。
否則,也不會發展出專門護衛的鏢局。
要知道,請鏢局護衛,價格非常高昂。
一般的商人根本雇傭不起。
而且,這也會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阻礙商業的發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