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真成了有錢人的法律。
這一條,非改不可。
楊士奇輕輕點頭,道:“太孫殿下想得周到,此項確實該廢除了。”
眼下大明國庫又不差錢,以罰代刑,毫無必要。
但罰款又是必須的。
有些罪,只能罰錢,也必須罰錢。
楊廣孝亦輕輕點頭,道:“如此安排甚妥。”
“還有都察院。”朱允熥目光內精芒一閃,道:“都察院亦要大改,原來的職責主要作為三法司之一,監督辦案審案,日后只作為監察機關,主要負責監察百官。”
“加強都察院的監察之權。”
“對于官員違反朝廷法令,品德低劣等諸多行為進行監察,派出監察御史巡視天下。”
在朱允熥看來,都察院是非常有用的監察機關。
一方面,都察院皆是文官,從上到下,朝廷所有官員對于都察院監察,并不存在任何抵觸情緒,天下官員的接受度很高,由他們對官員進行監察,名正言順。
另一方面,正因為這些人只是言官,且沒有除監察之外的任何實際職務,所以哪怕他們掌握了監察大權,也不可能威脅到皇權。
說白了,都察院的御史,在外面見官大三級只是表象。
皇帝要殺他們,就如同殺一只雞一樣的簡單。
這與殺武將,或殺其他手握實權的朝廷大臣,都是不同的邏輯。
為什么有明一朝,皇帝仍然不是特別愿意重用都察院,反正更喜歡用廠衛呢?
究竟根源,自然是皇權與儒家文化之間的矛盾,導致皇帝對都察院言官的控制力太弱,遠遠不如廠衛。
言官們動輒用“死諫”來威脅皇帝。
皇帝當然不可能喜歡這些人。
但即使這樣,哪怕經常與皇帝對著干,但歷經許多個皇帝,都察院監察百官的權力卻始終沒有被廢除。
因為皇帝心中也很清楚,盡管這些言官經常與自己唱對臺戲,他們仍然是監察百官最適合的人選。
都察院的言官,可以跪在朝堂外面說:“皇帝,你今天必須要按我說的辦,不然我就跪死在這里!”
讓皇帝下不了臺。
但朝臣們對這種事情,早已習以為常。
對皇帝而言,也只是面子上的難堪。
如果換一個武將,或者哪怕換一個有實權的大臣,做同樣的事情,那就真要天下震動了,皇權都可能因此而陷入風雨飄搖中。
言官監察百官的好處,就體現在這里。
說到底,都察院威風凜凜的御史,實際上是一群最沒有權力的人。
皇帝完全可以當他們說的話都是放屁,不予理會。
需要的時候,又可以用他們特別會噴的嘴巴,能殺人的筆作為刀劍,去挾制百官。
所以,只需加強對儒家讀書人的控制,用都察院的言官去鉗制百官,實際上是比重用廠衛更好的選擇。
歷史上,大明的皇帝都很清楚這一點。
但因為種種原因,有明一朝,沒有一個皇帝徹底駕馭了儒家文化下培養出來的讀書人。
沒有一個皇帝與文官集團不存在深刻而尖銳的矛盾。
因此,他們明知都察院言官很好用,卻又不得不用廠衛。
朱允熥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點。
與其用廠衛去對抗讀書人,促使他們團結一致,共同對付代表皇權的廠衛,還不如從文官集團內部搞分裂,從而徹底瓦解他們的團結,控制這些人。
說完,朱允熥的目光望向楊士奇:“就由你去擔任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將袁泰同黨全部鏟除,擔負起監察天下百官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