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就該用他來清洗朝堂了。
不過,這都是后話。
眼下還是先走一步看一步。
朱允熥轉而問楊士奇道:“齊泰說如今征發的民工數量之多,史無前例,可有此事?”
這是之前齊泰罵自己時所說的話,但朱允熥卻記下來了。
自古“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有時候,敵人的話,也要聽一聽。
“倒也沒差,確有此事。”楊士奇道:“如今朝廷興建的工程之龐大,數量之多,皆是前所未有。”
“修路,修大堤,建水庫,糧倉,還有新城……都需要數不清的人力。”
“所用民工數量,委實龐大。”
“雖然所建皆為民生,為天下老百姓計,并非修宮殿驕奢淫逸,卻也不能太過。”
“好在如今糧價低廉,百姓負擔不重,尚可承受。”
“昔前元因修黃河大堤而導致天下大反,皆是因為百姓實已走投無路,才致如此。”
“如今我大明的情況并不一樣,太孫殿下也無須太過擔心。”
說到這里,他語氣稍變,道:“似這般大建,也只能是今年獨此一例。若往后年年都這般,恐怕天下百姓,就要怨聲載道了,還請太孫殿下切記。”
朱允熥微微皺眉。
自古以來,相比賦稅,徭役才是老百姓身上最沉重的負擔。
徭役即征發老百姓免費為國家做工。
諸如修長城,修宮殿,修大堤……
歷朝歷代都有。
但唯獨元朝很特殊。
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并沒有完全融入中原社會。
在很大程度上,他們還將自己看作是草原游牧民族。
中原僅僅是一塊被征服的土地。
中原民眾也僅僅是被征服的下等奴隸。
元朝的統治者,并不想深入管理中原百姓。
只要能完成交稅上貢,除此之外的事情,元朝統治者都不想管,不想問。
基于這一點,有元一代,統治非常松散。
只要包稅人將稅收上去了,下面殺人放火,強奸搶劫,元朝的統治者都不想過問。
也因為如此,反而讓元朝百姓的負擔很輕。
比如說,自古以來,兵役都是壓在百姓身上的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
但元朝就沒有兵役。
人家根本不信任漢民,也不用漢民去當兵。
便是徭役也非常少。
因為元朝統治者根本不搞國家建設。
大堤不修,路也不修,對于城墻啥的,草原民族也素來不重視。
說白了,你們愛咋咋地,國家不管事。
相比較而言,百姓的負擔當然變得很輕。
但這種“輕”,是有極高昂的代價的。
一直到后來黃河潰堤,元朝統治者在糾結猶豫要不要重修大堤很久之后,最終選擇了征發了大量民工,重修黃河大堤。
可元朝統治者,以前從來沒有這般大量征發過民眾服徭役,沒有任何組織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