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像驅趕奴隸一樣,驅趕鞭打服役的百姓做工。
結果自然是亂成了一團糟,百姓不堪其罪。
最后就有了“石人一只眼,挑起黃河天下反”。
……
事實上。
權力從來不會出現真空。
國家的權力不介入,就有其他人介入。
大元不管中原百姓,不治理基層的幾十年間,百姓并非沒有人管。
地方豪紳,趁勢填補了國家的權力空白。
比如說,修路這樣的事,國家不管,那便只能是地方自己組織人馬去修,地方豪紳的作用,便體現出來了。
同時,他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共事務中,不斷擴大權力。
組織修橋修路,負責征收朝廷攤派的稅賦,維持基層治安,甚至是私設公堂,給民眾主持“公道”,也不斷鞏固自身的統治。
他們等于拿到了收稅權,建設權,財政權,司法權……儼然“國中之國”。
元朝統治者對此仍然不問不聞。
由此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豪紳對鄉村的統治,漸漸變得根深蒂固。
“元以寬失天下”,這個寬,就是不管,不問,放縱!
可權力被豪紳掌握后,他們對底層百姓的壓迫,并沒有放松,反而進一步加強。
只不過,壓迫他們的人,從國家變成了豪紳。
可國家還會守底線,豪紳可是沒有底線的。
元朝也成為了豪紳的盛世。
底層痛苦不堪。
豪紳卻對元朝十分滿意。
對于推翻大元的統治,豪紳并不感興趣。
元末四處烽火,卻是真正意義上的底層百姓起義。
無論是一開始的韓山童,彭瑩玉,還是后面的張士誠,陳友諒,包括朱元璋皆是底層出身。
而非像別的朝代一樣,以豪強或者軍事集團將領為主。
這在整個華夏史上,都是極為獨特的。
有兩個原因造成這一點。
一是元朝對漢人的不信任,使得漢族豪紳手中沒有兵權,沒有武裝力量,無法趁機摘果實。
另一方面則是,這些豪紳又對元朝的統治非常滿意,內心里并不愿意推翻元朝。
雖然元朝是外族,但與階級利益相比,民族矛盾又算得了什么!
除了大元,還有哪個朝代能對基層不管不聞不問,任由豪紳自行統治的呢?
豪紳們對元朝,可以說是發自內心的支持與擁護。
也正因為如此,才有老朱開局一只碗,成就皇帝之位傳奇。
一個人的成功,固然離不開自身的努力,也有著歷史進程的加持。
元末的特殊環境,讓底層有了脫穎而出的機會。
若是換一個朝代,多半就是底層起義點火,豪強摘取最后的勝利果實了!
類似的事,在歷史上,曾上演了無數次。
然而,元朝雖然推翻了,但豪紳對基層的影響和統治,并未因此而清除。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