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風暴的核心,正是他一手建立的郵司系統。
為了保證其正常運轉,朱允熥決定將其改為“郵傳部”,與刑部、法部,吏部等部門并列,并暫時親自督領。
郵傳部的信件,分為幾類。
一是平信,二是掛號信,三是特快專遞。
百姓們可以選擇不同價位的服務。
同時,將原來分散傳遞的公文系統,并入郵傳部。
從此之后,朝廷或官府衙門的公文,也都通過郵傳部的特快專遞傳送。
地方官員遇到事情難以決斷時,亦可以寄出特快專遞信件,向上面請示。
連官員寫給朝廷的奏章,亦是如此。
在此之前,必須要派專人送達京城,效率非常低下,在路上也容易出事。
遇到地方出現造反等重大變故時,奏章往往無法及時送達朝廷。
通常是對方起兵之后,才會被隔壁地方官府發現并上奏。
改為使用郵傳部的特快專遞后,因為寄信的數量激增,任何州府,只要一天無信寄出,便知道其必定是出大事了。
官員不用再派專人去送信,上奏的門檻大大降低。
地方主管乃至下面的法科、法房等地方部門主官,皆能通過這套系統不斷與上級保持通信,垂直管理真正從紙面變成了現實。
地方官府與上一級官府的聯絡,大大加強。
以前一個知府衙門,往往十天半個月才與上級衙門通一次信。
而今通過特快專遞,別說是知府,便知府下面管理的各個機構,與上一級對應機構,都幾乎每天有書信公文往來。
朱允熥同時還下令,奏折制度正式變革。
大明的奏章,分為題本和奏本。
題本送入通政司,由通政司抄錄,變為一式兩份。
一份送入宮中,一份交由六科廊坊抄錄。
題本通常是請求皇帝決斷的公事。
另一種是奏本。
奏本則是直接送給大內的管門官員,由管門官員遞交皇帝。
再或者上在朝堂上,當堂上奏。
故而,奏本在上奏給皇帝正式批示之前,通政司看不到,六科廊坊也不會抄錄。
相較于公事公辦的題本,奏本通常是比較嚴重的事情。
在后世電視劇中上演的“臣有事要奏”,這就是奏本了!
然而,京官能請求覲見皇帝,上奏倒還容易。
可地方官要上奏,就有些困難了。
看起來保密的奏本,因為需要經過管門官員傳遞,也會走漏消息。
還沒有正式呈送到皇帝面前,便已經弄得朝堂上許多人盡知了。
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