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東宮。
朱允熥一邊喝茶,一邊翻閱著匯編了全國大臣奏章的《每日簡報》,以及探聽司情報司上呈的《國內外情報簡編》。
看完之后,又拿起一份《軍情簡報》看了看。
《軍情簡報》是大明軍事學院編制的。
明初的軍事大權,基本上掌握在五軍都督府手中。
兵部雖然名義上有考核將領的權力,但實際上,因為不能過問具體的軍情,導致權力很小,更大作用上,還是保障軍隊的后勤供應。
此時的統兵大將,大多數還是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淮西勛貴,十分強勢,并不將文官主導的兵部看在眼里。
曾經發生過兵部尚書向統兵大將索要本部兵將的具體編制人員數量,被統兵大將拒絕的事情
雙方為此鬧到御前,結果,老朱將兵部尚書責罵了一頓,并告誡他不可過界。
由此也可以看出,明初兵部的地位之低。
軍方強勢的大將,如藍玉,傅友德等人,位列國公,軍功顯赫,誰又會將區區兵部尚書看在眼里呢?
朱允熥開始軍改之后,總覺得這樣也不是一個辦法,有意對其進行大改。
但眼下手中能用的將領還是太少,那些淮西勛貴,盡管天然便是他的支持者,可這些人的毛病又委實太多了。
說白了,和老朱打完天下后,淮西勛貴的使命就已經基本完成。
留著他們,唯一的作用是保持軍隊和人心的穩定。
當然,要是他們真能適應新型軍隊的建設需求,能順利轉型,朱允熥也樂得繼續使用他們領兵作戰。
畢竟,雖然熱兵器和冷兵器是截然不同的戰爭形式,但指揮戰爭需要的一些品質總還是相通的。
曾經表現出色的將領,仍然會有著不錯的水平與能力。
也僅止如此。
軍事指揮的中樞權力上,朱允熥還是不愿意那些人染指。
他們所立的功勞太大,太難于駕馭。
另立中樞軍事機構的想法,便暫時壓了下來。
郵傳部發展起來后,朱允熥發現,將領們寄來金陵的信,其中有九成去了大明軍事學院。
新軍分配去各軍的人,都有大明軍事學院學習的經歷。
原來的老將,也一批一批的進入,又一批一批的離開。
他們在大明軍事學院還有同學,有老師,便有了大量書信往來。
見狀,朱允熥干脆在大明軍事學院設置了一個臨時性軍事研究機構。
名義上是對軍隊轉型,雙軍事主官改制,以及新軍建設,冷兵器換裝熱兵器等問題進行學術研究。
讓軍中將領向其匯報遇到的問題,該機構再進行研究,給予幫助與建議。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將轉型改制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都弄清楚,搞明白。
將領們未必都會事無巨細的上奏朝廷,但對于能幫自己的出主意的“研究機構”,則多半會知無不談,言無不盡。
其次則是趁此加強對軍隊的掌握和了解。
再則,軍事機構的人員,并非朝廷的高官,而是“研究人員”,朱允熥可以隨意安排。
不受軍隊爵位,軍功,論資排輩等限制。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只是進行“學術研究”,給出的是幫助和建議,并不是下達命令,將領們完全可以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