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在華夏的傳統觀念中,是許多人的命根子。
故而,朱允熥對任何涉及土地的改革,都十分慎重。
它們與商稅改革不一樣。
因為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經商在那些地主眼中,是一件不體面的事情。
雖然大家都在做,卻是命令家仆,或者經由別人的手去經營。
賺了錢還得罵上幾句,以體現自己的清高。
但土地不一樣。
土地是根本。
對土地的經營不用藏著掖著。
耕讀傳家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故而,在朱允熥看來,朝廷限制地租,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卻沒有想到,楊士奇等人表現得竟如此輕松,讓他極為不解。
“天下地,天下人耕種!”楊士奇道:“朝廷公卿還是要點臉的,我不相信他們有誰敢收取超過三成的田租。”
“太孫殿下的規定,還真影響不到他們。”
“相反,他們也恨不得將那些收重租,盤剝佃戶的惡人都揪出來。”
楊士奇和他細細解釋其中的原因。
地方鄉紳的名聲是十分重要的。
儒家讀書人,不管背地里怎么男盜女娼,做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情。
面子上一定要好看。
要讓十里八鄉的百姓,都認為自己是一個“大善人”。
收地租這件事,便是如此。
朝廷高官家里都有田地,少則幾千畝,多則數萬畝。
如果是勛貴功臣之家,田地就更多了。
這可不是北方的黃土地,而是南方肥沃的水田。
他們的田地出租出去,收取的地租,一般要比小地主家都要稍微低一些。
這才體現自己與人為善,對百姓存仁義之心,不愧為儒家讀書人。
至于私底下,再通過管家,奴仆或者其他人,從佃戶那里撈取更多的錢糧,則是另一回事了。
真鬧得大了,那與自己無關。
都是底下人的使壞。
將管事之人打一頓,向百姓說明情況,百姓還會贊揚他到底是讀書人,家風好,人品好。
所以,如今朝廷要限制地租,只允許收取最高三分之一的租金,這是朝廷的德政,仁政,他們又怎么敢公開反對呢?
就好像放貸高利貸的,都是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
然而,不管哪個朝代,朝堂上議論要限制高利貸,打擊高利貸的時候,官員們的態度還是十分堅決的,支持從嚴管理,打擊放高利貸的行為。
說白了,就是這種事情,在這些官宦地主家是不能上臺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