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報紙上還告訴他們,海外是未受圣人教外的蠻荒地,大明的讀書人,有義務去教化他們。
就如同圣人教化世人一樣。
誰能教化海外蠻族,誰就是立有大功德。
儒家講“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去海外傳播圣人的教化,教蠻荒之地的百姓們接受儒家道德,讓他們都懂圣人的道,那便是集三不朽于一身。
這是道德上的論證和宣傳。
讓大家不背負自己是去海外搶掠的“罪惡感”。
對于這兩點,朱允熥實際上都是照葫蘆畫瓢,學當年西方大航海時代的宣傳。
當初,西方那群人,也是打著“傳教”的口號,從道德上樹立前往世界各地的信念。
東方有黃金,海外有黃金,這則是西方大航海時代人人爭相傳播的實際利益。
心理上有了“道德優勢”,又有“實際利益”引誘,雙管齊下,何愁大家不向往海外呢?
有大明日報的加成,朱允熥宣傳起來的力度,非常之恐怖。
雇傭兵團出海的消息,則是通過私下的渠道傳播。
在得知勛貴們爭先搶后賣地籌錢之后,朱允熥更是令探聽司在暗中加大了宣傳。
推波助瀾。
于是,先是京城的富商們跟上。
很快,勛貴們所在的老家的豪紳,也紛紛跟進。
再到后來,在朱允熥的大力推動下,形成了一股賣田地籌錢購船,準備前往海外的熱潮。
抓住這個時間窗口,世界地圖在他的授意下,由《科學》期刊正式出版。
大明的勛貴,豪商,百姓第一次知道,原來海外還有這么廣闊的土地。
與地圖一起出版的,還有各地風土人情,物資等介紹。
當然,這些都是朱允熥模糊不清的回憶。
只能說一下大致情況,具體的細節,還要等大家出海后自行探索。
但這已經足夠了。
有充分的想象空間,讓大家都產生美好的期待。
一些勛貴在私底下,已經開始劃分地盤了……
出海一事,在朝廷還沒有正式公布之前,就已經火爆無比。
大量的田地被出售給朝廷,用以籌措出海的資金。
想要訂購船舶的豪紳,直接將大明幾大船廠買爆了。
大明制造局不得不緊急建設新的造船廠。
出海,已經成了人心所向,眾望所歸。
大家都在做著準備,等待朝廷正式公布的那一天。
……
此時的老朱,正在返回金陵城的路上。
馬車滾滾前行。
車內,老朱的撩開窗簾,瞭望著外面:“時間過得真快啊,咱離開金陵,一轉眼就幾個月了。”
“咱們回去后,先不要急著回皇宮,去《科學》期刊的所在地,咱要見見那個朱孫。”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