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開國之君,朝廷的勛貴將領都是老朱一手帶出來的,大臣都是他提拔使用的。
老朱自然沒有親信人馬太少,威望不夠的問題。
不客氣地說,滿朝文武都是他的親信,威望更不用說。
但朱允熥不一樣。
除了姚廣孝,楊士奇,夏原吉,楊榮等一手帶出來的親信,其他的人,都是敬他太孫殿下的身份。
新軍將士也許不一樣。
但新軍將士的根基畢竟太淺了。
朝廷內的很多事,也不能全靠武力解決。
打天下和治天下畢竟不一樣。
朱允熥要江山太平,也不可能再去打一次天下。
威望的話,則有點說不清。
雖然天下都在傳誦太孫殿下之名,看起來,他的威望是如日中天。
但正如朱孫在信中所言,這種威望很淺,一旦發生什么重大變動,就很容易驟然改變。
不像老皇帝的威望那般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當然,對于一個王朝繼任者來說,做到朱允熥這種程度,其實已經完全足夠了。
可老朱不放心啊。
不得不說,朱孫說老朱這是焦慮癥的表現,說得還是挺準確的。
老朱就是對自己離世后,大明權力是不是還能穩固,非常不放心。
自古以來,一個新建立的王朝,在開國皇帝死后,朝廷都會經歷一次或者多次的動亂。
挺過去了,那個王朝才能真正穩定下來。
劉邦建立漢朝,劉邦死后,便有呂氏掌政,群臣誅呂,大漢的朝政動蕩了很多年。
二晉時期更不用說,王朝更迭頻繁,動亂不止。
隋二世而亡,唐在李淵建立后,爆發了玄武門之變。
實際上就是以李世民為代表的功臣集團,對太子李建成,乃至皇帝李淵發起的奪權。
宋朝則在趙匡胤死后,被其弟弟奪得了皇位……
凡此種種,皆是前例。
事實上,還有許多許多在歷史上名聲不顯的短命王朝,大多數都是亡于二世。
因為人心要經歷三代人,才能穩定。
王朝亦是如此。
一個新生的王朝,在其創始人死后,總是會無一例外的陷入一段危險期。
老朱越是讀史,越是不安。
原想大開殺誡,卻又被朱允熥勸住。
眼看著朱允熥的權力越來越穩固,但老朱也發現自己的身體也越來越不行了,心中的不安并沒有消失。
他始終覺得,會不會還有什么潛在反對者,沒有清理干凈?
那些勛貴,現在對朱允熥服服帖帖,可自己死了之后呢?
還會是一樣的態度呢?
不放心啊!
終究還是不放心。
“咱要與那朱孫,好好商量一下,看有什么法子,幫著熥兒將大權徹底穩固。”
雖然書信往來了這么久,但老朱并沒有向朱孫透露過自己的皇帝身份,這些事,自然就不好商量。
再者,如此絕密又重要的事情,也不能在書信里面說。
只能等見面了再談談。
自從離開申城,前來金陵,這一路上,又聽到了許多新消息。
朱允熥公布了《大明耕地減租條例》,各地開啟減租,收地之風。
晉王朱棡出海,讓老朱又開始為自己兒子的安危擔憂。
隨之而來的,關于朝廷要撤藩,皇室宗親都要出海的傳言,以及開放雇傭兵團等……
事情一件連著一件。
朱允熥的改革,仍在大刀闊斧的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