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銅制燭臺,也是批量生產,一個一兩銀子。”
“那個風鈴是玻璃所制,便宜得很……”
……
朱高熾逐一講解,介紹。
看起來美侖美奐的東西,都是工業化批量生產制作,價格當然也都十分便宜。
如果后世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值錢。
但對大明的人來說,都是他們從未見過的“寶貝”,就會覺得很貴。
正如鋁剛發明出來的時候,比黃金還貴一樣!
老朱的臉色,陰晴變換不定。
心里的震撼,也越來越深。
如果說之前參觀工廠,給他帶來的是大規模生產的震撼。
現在感受的,則是生產后的成果,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的改變。
看上去很高大上的東西,一旦工業化生產后,馬上就便宜得不可思議。
玻璃制品,便是其中的最典型的代表。
對于一直缺少玻璃制品的大明來說,在房里里面,嵌入精美的玻璃制品,立即讓人感覺極美極好看。
帶來視覺上的巨大沖擊。
也想當然的以為,很昂貴。
實際上,大明制造局制造這些東西的價格,都非常便宜。
印制品更是如此。
雖然印刷的書籍早已普及,但畫作,尤其是面積巨大的畫作,還沒有多少印制品。
更別說還印制得這般精美。
沒有看過的人,又哪里看得出來呢?
就連木頭制作的家具,用批量化,大規模生產的方法后,價格也立即大幅降低。
因為用流水線方式生產的速度要比以前快得多。
速度快,單位時間內制作的東西更多,價格自然就低了。
聽朱高熾講完,老朱的怒意也基本都消散了,只剩下極度的震撼和感慨。
但面子上卻不能在孫子面前認錯,只得道:“總歸都是一些奇巧淫技罷了,還是要將心思放在正途上面。大明制造局,也不能總想著制作這些,要做一些對老百姓有用的東西。”
“多生產制作幾萬把鋤頭和釘耙,那就是造福一方。”
“印刷畫終究只是用來點綴裝飾的,又哪里比得上鋤頭和釘耙管用呢。”
朱高熾忙道:“皇爺爺,我們大明制造局一直在生產的,制造出來的鋤頭和釘耙,根本就多得賣不完,用不完。”
老朱愣了下。
再度想起大明制造局的恐怖生產效率。
一年就抵得上過去十年。
若是光生產原來的東西,那確實會用不完。
“太孫殿下說,生產這些家具裝飾品,是為了回收銀錢,更是保證大明物價穩定至關重要的手段。”
“自大明銀行成立以后,市面上流通的銀錢是過去的數十倍。”
“若不是大明制造局生產的這些東西,出賣給百姓,特別是賣給有錢人,從他們那里回收銀錢,那這些錢,就會流向老百姓基本生活物資。”
“糧食和布匹的價格,便會漲上天。大明新鈔都會迅速貶值,成為廢紙,老百姓也要活不下去的。”
“太孫殿下還說,眼下大明還沒有足夠的棉花和羊毛來進行工業大生產,只能寄希望于大明制造局的鐵制品,玻璃制品,印刷物等物品生產,來回收銀錢。”
“很多東西雖然對普通底層百姓來說,確實是消費不起的奢侈品。”
“可是,將有錢人的錢,消費在這上面,總比讓他們拿著錢去和老百姓搶糧食,搶普通的布匹要好。”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