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上位者的私事,看似是為了朝局,但實際上,也是一種很大的權力。
大臣能以此來“安排”皇帝,這就是一種隱形權利。
自古以為,文官們不正是通過這一條,來“掌控”皇帝的嗎?
朱允熥要想真正做到大權獨攬,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局面,讓自己能隨心所欲的決定自己的婚事,而不是受到操控和鉗制。
此事也不能操之過急,只能徐徐圖之。
另一個原因,則是他手底下用的人,似乎都是同一派系。
彼此之間沒有紛爭,沒有矛盾。
這樣做的好處是,大家能同心協力,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很容易擰成一股繩。
可壞處亦是明顯的。
那就是遇到什么事情,下面的人可能越開上位者,自行商量決定。
自古帝王馭人,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辦法。
朝廷重臣若是都和和睦睦,那他們對帝王的權力,反而會產生嚴重的威脅。
將相不和,派系紛爭,會受到皇帝的斥責。
但實際上,皇帝的心中,是很樂意見到這一幕的。
有時還會故意引導群臣之間爭斗。
這便是權力之術,亦是馭人之道。
朝廷的黨爭,在很多時候,都是皇帝故意放縱,甚至是引導的結果。
就連英明于老朱,也明確說過與朱允熥說過,他的朝堂上,有以自己老鄉為首的淮西勛貴和以劉伯溫等文人為首的浙黨集團兩股勢力。
他們之間的對立和爭斗既是天然的利益訴求不同,也有老朱引導,挑撥的功勞。
雖然如今浙黨集團的首領劉伯溫已死,淮西勛貴的首領胡惟庸亦被老朱殺掉,但文人和武將兩股政治勢力對立的朝廷格局,并沒有因此而改變。
老朱分封的藩王,則是大明朝堂的第三股強大勢力。
有三股勢力彼此平衡,彼此制約,皇帝才能居中協調,掌握大權。
這個道理,朱允熥并非不懂。
只不過,在他看來,自己手下就這么一點親信,用不著在他們當中再分什么派系。
團結一心,才能辦成大事
但如今看來,他大勢漸漸已成,必須在自己在手下,培養不同的政治派系了。
否則,以后類似的事情,難保就不會再發生。
這與他用什么人沒有啥關系。
無論是用誰,只要下面一團和氣,沒有尖銳而激烈的矛盾,他們就能自己商量決定事情,不需要請示上位者。
只有下面彼此斗爭,彼此牽制,才需要上位者裁決。
任何一方試圖單獨行事,都會被另一方阻止。
這件事是一個警醒。
培養不同派系的親信勢力,必須要提上日程了。
朱允熥心中開始謀算,勛貴與自己本就是一體,但他自掌權以來,一直將勛貴放在一旁,并不啟用。
原因自然是勛貴集團的人,太難以駕馭。
尤其是在自己威信還不夠的時候。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威勢已成,后面就該嘗試啟用一些勛貴了。
讓大家互相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