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能看出藩王隱患的人,并非只有徐妙錦一人。
實際上,大明朝堂上的有識之士,都看得清清楚楚。
就連黃子澄,齊泰之流,對此亦是心知肚明。
要不然,歷史上的他們,也不會在建文帝剛一登基,便將削藩作為頭等大事來辦。
若說有誰沒有看出來,大約也只有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老朱了。
在老朱眼中,分藩既可以塞邊以防止外敵入侵,又能在朝堂出現奸臣掌權,后來的皇帝大權旁落,朱家政權不保的時候,起兵勤王,從而確保朱家天下的穩定。
皇帝與藩王,作為一家人,可以互相倚仗。
如此一來,權臣想要掌握朝廷的權力,奪取大權,改朝換代,就得掂量掂量外面的藩王是不是答應。
這是老朱從民間宗族里得到的經驗和啟發。
民間的大家族,都是靠主家和旁支互相守望,互相支持,勢力才能穩定。
至于由此而帶來的隱患嘛……
以老朱的精明,當然也不是完全不知道。
只不過,在他看來,兄弟鬩于墻而外御其侮,朱家的子孫,就算因此而起了爭執,有了矛盾,乃至大打出手,可不管怎么爭,江山還是在朱家人手里,總好過被外人奪去。
周王室分藩,有八百年江山。
秦始皇一統天下,卻不分封藩,二世而亡。
試想若秦始皇橫掃六國之后,不設郡縣,而是學周王室那般,分封諸王,分別派自己的兒子出去鎮守,那恐怕陳勝吳廣的起義,就會在第一時間被鎮守當地的藩王鎮壓,而無須等反應緩慢的中央王朝做出決定,遺誤時機。
六國貴族,也不可能紛紛復僻。
劉邦項羽亦難以趁勢而起。
秦朝的天下,或許便不會二世而亡了。
諸王哪怕起兵造反,奪了江山,殺了皇帝,那也還是朱家子孫。
就好像民間的同姓宗族,內斗從來都不少。
可一旦遇到外敵,仍然會團結對外。
同姓宗族的人越多,勢力越大,地位越穩固。
不管彼此之間怎么斗,都不會改變這一點。
故而,在老朱的視角里,分藩是十分明智的做法。
分藩之后,互相守望,才能讓江山穩固。
事實上,老朱的這種想法,也并不能說錯。
回過頭來看歷史,假設沒有分藩,沒有朱棣的北平起兵,大明江山落入建文帝手中,以他軟弱又剛愎自用的性格,恐怕二三十年后,被朝廷權臣將權力架空的可能性不小。
江山形式上的統一,只要十年。
但人心的穩定,卻可能需要五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
三代人之后,王朝才會進入穩定期。
因為這時候,天下人都認這個王朝了。
剛開始的一兩代,親眼見證了改朝換代,對于新生的王朝,通常是沒有多強烈的歸屬感和安全感的。
畢竟,城頭變換大王旗的事,仍然歷歷在目。
在他們的世界觀里,類似的事情,再發生一次,也不足為奇。
只有在王朝統一后才出生,在江山穩定的環境里長大的人,才會覺得王朝是天經地義的存在。
對改朝換代感到不可思議,至少認為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這其實與人對科學技術的態度是一樣的。
和平年代出生長大的人,根本無法想象戰亂年代的生活,也從本能里抗拒這種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