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被朱允熥提撥,任命其為主管緝盜司之后,紀綱一直奉熊孩子的命令,在外面帶著大隊人馬,與江湖幫派,綠林匪寇,白蓮教余孽等人馬作戰,成績斐然。
太孫殿下說了,以后大明不允許存在什么江湖幫派,那就不能存在。
要全部通通清掃干凈。
對此,紀綱執行得非常堅決,特別徹底。
他首先就拿自己昔日的江湖朋友開刀。
將自己昔日的“狐朋狗友”一一誘捕,定罪,再逼迫他們交待出其他的“江湖朋友”。
然后,便像是順藤摸瓜一般,以梨庭掃穴之勢,全部逐一清理。
大明雖定,但從前天下大亂時殘留的各方勢力余孽不在少數。
以封建王朝的控制力,本來徹底消除這些人需要六七十年,經歷三代人才會慢慢消失。
但有了朱允熥的命令,加上熊孩子和紀綱的努力,相應殘留勢力,很快便不復存在。
更重要的是,大量江湖幫派,也隨之鏟除。
紀綱對此可謂是拼盡了全力,一直在外面奔波作戰。
直到年關將近,才回京述職。
原想著借此機會,在太孫殿下面面好好“炫耀”一下,展示自己乃是“有用”之人,沒有辜負太孫殿下的信任和重用。
卻不想,剛一回刑部衙門,便發生了有人聚眾襲擊大明科學院之事。
紀綱的第一反應,便是認為,這必然是江湖門派的報復。
他這幾個月可滅了不少江湖勢力,白蓮教余孽,還有從前死心塌地支持陳友諒,張士誠的余黨,各路綠林豪杰等……
要說這些人完全不反撲,不掙扎一下,就等著引頸就戮,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為了“報復”朝廷的行動,這些“江湖好漢”也沒有少采取行動,不斷沖擊各地的官府衙門,襲殺朝廷官吏。
希望以此來震懾敢與他們作對的官員。
若擱在以前,這招確實也挺管用的。
畢竟嘛,穩定壓倒一切。
對地方官吏來說,為官一任,在自己任上不出事,就是勝利。
從這一角度出發,清剿自己轄區內的江湖幫派,實際上是不符合地方官員的利益的。
這是因為一旦官府對這些江湖幫派勢力下手,他們必然會反撲,在短期內制造“動亂”的現象。
而上面對官員的考核是剛性要求,你管理的轄區內出了事,那就是你的責任。
官員的政治前途,便將因此而受到影響。
反過來,如果對江湖幫派聽之任之,睜只眼閉只眼,只當他們不存在,換來江湖幫派也相對安分守紀,不給自己找大麻煩,你好我好大家好,平安渡過自己的任期,這當然是最符合地方官員利益的。
真正被江湖幫派“收買”的地方官員,實際上是極少數。
與江湖幫派談好條件,只要對方承諾在自己的任期內不搞事情,便可以適當吐出一點利益給江湖幫派,對他們的日常違法行為不聞不問,這是絕大多數地方官員的選擇。
當然,江湖幫派送的“孝敬銀”,以及各種好處肯定是要拿的。
但拿了一點“好處”,并不等于就要給江湖幫派辦事,為他們賣命。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怕江湖幫派“鬧事”,影響自己的仕途。
這實際上官場考核機制帶來的弊端。
朝廷對官員的考核有一整套的流程,有規章制度,出了事,在考核上就會被“扣分”。
平安無事,那就是“良”,就是“優”。
至于這個平安無事是怎么來的,除非極特殊情況,或者官員背景十分深厚,要不然,上面通常沒有精力去深究,也不愿意去管。
憑什么別人任上都不出事,就你主政時出事呢?
你能說不是你的責任嗎?
你的解釋,那都是“借口”,上面只認事實,只認結果!
正因為如此,官員們當然都會尋找盡可能不出事的方案。
但這僅僅只是地方官員的行事邏輯。
到了高層,情況就不一樣了。
畢竟,他們不用再擔心被更高的上級問責。
朱允熥既然要整頓大明境內所有的江湖幫派,當然很清楚這些人也是會“反撲”的。
這時候,地方官員因為大力掃蕩江湖幫派而引發“動亂”,是不會被治罪追責的。
只要能迅速鎮壓下去,還會被當作是重要的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