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朝廷的“許可”,地方官府才能放開手腳,對轄區內的江湖勢力展開打擊。
熊孩子朱高熙主持刑部后,更是簡單粗暴,哪個地方沒有鬧出一點“動靜”,他反而得好好問一下當地的都按察使司了。
沒有出事,那就是沒作為。
刑部如今也擁有管治各省都按察使司的大權。
在一級壓一級的壓力下,自都按察使司到各縣縣尉,都掀起了整治江湖幫派的大規模行動。
由此而引發的“反抗”,亦不在少數。
在軍隊盡量不介入地方事務的國策下,紀綱的緝盜司自是四處出動,幫助各地鎮壓江湖幫派的“反撲”。
連紀綱自己本人都親赴前線。
幾個月的戰斗來,如今已初見成效。
曾經囂張無比,以為官府朝廷都奈何不了自己的江湖幫派,綠林好漢,如今大多都已抱頭鼠竄,不敢再冒頭。
紀綱覺得自己也算是居功至偉,不負太孫殿下厚望了。
卻萬萬也沒有想到,剛回京城述職報功,竟然就發生了“歹人”襲擊大明科學院的事。
紀綱的第一反應,便是這一定是那些受嚴重打擊的江湖幫派的臨死反擊。
狗急了跳墻,兔子急了咬人。
這些人如今已是無路可走,只能鋌而走險。
他們對紀綱恨之入骨,既然襲擊一般的地方官府衙門都沒用,那就只有襲擊大明科學院。
一旦大明科學院出了什么事,被太孫殿下問責的,肯定就是他紀綱了。
畢竟,他是緝盜司的主管,是太孫殿下親點的對付江湖幫派的人。
也是那些人眼中的“罪魁禍首”!
他若是被問責下獄,那些人也算是“報仇血恨”了。
算起來,這是唯一的合理解釋。
要不然,就憑這點人馬,既造不了反,也搞不了政變。
沖擊大明科學院,與自尋死路無異。
也只有那些腦回路異常,且悍不畏死的江湖人士能做得出這種事。
而他們這一次的做法,還真的算是打到了紀綱的命門上。
紀綱對此也很清楚。
哪怕因為他清剿江湖幫派,而引發了某個江湖勢力聚眾造反,將縣衙或者府衙都按給攻占了,太孫殿下只會立即下令發兵鎮壓,不會怪他激化矛盾,才導致鬧出這等大事。
說白了,太孫殿下既然決定要將那些魍魎魑魅全部清掃干凈,就不怕他們鬧事。
自紀綱開始執行任務時,朝廷里并非沒有官員反對。
他們認為自古便是“民不舉,官不究”,江湖幫派,綠林強盜,只要不來招惹官府,且沒有人去衙門告狀,那朝廷就不必去管“江湖事”。
雖然那些人喜歡打架斗毆,偷盜搶掠……但官府只要管有人告狀的事。
主動去招惹他們,連江湖人士彼此之間的好勇斗狠都主動介入進去,將他們當作“黑惡勢力”打擊,這完全沒有必要。
至于說江湖幫派收“保護費”之類的。
老百姓都沒有因此去衙門擊鼓鳴冤,朝廷為何要令官府去過問呢?
不聞不問,無為而治,是千古不變之理。
再說,他們收了“保護費”,不也幫著維護了很多地方的治安嗎?
讓地方官府省了很多麻煩事。
一些喜歡和官府作對的“刁民”、“刺頭”都他們被收拾得干干凈凈,難道不好嗎?
官府不能主動攬事啊。
可太孫殿下看了奏章,立即便將上奏之人給罷免了。
在傳統封建士大夫眼里,都以沒有“刑案”,沒有老百姓去衙門告狀為榮。
所謂的“政通人和”,最重要的一個評判標準,就是案件越少越好。
案子少,就說明犯罪的人少,也說明主持朝政,治理國家的人“圣明”。
這是封建社會幾千年的傳統。
史書里面的“圣明之君”,大多數都有“刑案”大減的記載。
因為朝廷治理得好,百姓們彼此也沒有了紛爭,便都不去衙門告狀了!
之所以封建社會會有這樣的觀念,是因為在當時人們的思想里,朝廷是以“道德”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