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朝中大臣上書反對,認為孟子乃是儒家圣人,遷其牌位禁其書,乃是對圣人的大不敬,皇帝陛下萬不該這么做。
也只有朱元璋身邊的少數近侍,才認為皇帝陛下此舉乃明君所為,能保江山社稷安寧。
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
一直到后來,包括當時老朱極為信任的李善長等人,也上書直陣孟子的思想乃天地大道,陛下魯莽禁書會遭天譴。
朝中的反對之聲,到達了一個極高的程度。
這讓老朱都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最后不得不同意將孟軻的牌位重新遷回文廟,同時恢復《孟子》一書的出版,但仍然對其中的很多內容進行了刪減。
后來大明朝廷欽定發行的《孟子》,內容便少了許多。
不過,這并沒有什么太大作用。
因為《孟子》一書作為儒家經典,幾乎是天下所有讀書人的必備之書。
流傳太廣,知曉的人太多。
朝中新出版的《孟子》改了哪些內容,天下讀書人都一清二楚,反而爭相傳播。
可以說,這場鬧劇,最終以老朱的退讓和敗卻而告終。
也揭開了明代文人抬出“圣人”壓制“君權”的序幕。
楊榮是讀書人,進入東宮后,掌文秘工作,也經常出入藏書閣,翻閱昔年的文檔資料。
對當年這件事,一清二楚。
這是讓陛下臉上無光的事,他自己又是讀書人的身份,以圣人門徒而自居,實在不便說什么。
他不說話,老朱卻不愿意放過。
“你認為,咱當初為什么要那樣做?”老朱淡淡問道。
目光卻是落在楊榮臉上。
這一回,楊榮避無可避了。
“陛下是想以此來測試朝中官員的反應。”他言簡意賅。
后人多認為老朱是不喜歡孟子的思想,什么“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什么“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什么“不嗜殺才能奪天下”,什么“仁者無敵”……等等。
因為不喜歡,就下令將其禁了。
這很符合普通老百姓對喜怒無常的帝王的幻想。
皇帝高高在上,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就是這么任性。
不喜歡孟子的學說,便將其一禁了之。
但身為朝中大臣,有首輔之才的楊榮當然不會這么幼稚的看問題。
禁《孟子》一書,遷孟子牌位,絕非小事。
似老朱這樣的帝王,又怎么可能在這樣的大事上,任性行事呢。
“喜怒無常”,“任性行事”,只是對外打造出來的“人設”。
實際上,這件事的背后,皇帝陛下必然有自己的考量。
在禁孟子之前,老朱也曾考慮過動孔府。
首先是下令日后孔子的后人,都不必來朝中做官,而只要安享“衍圣公”的尊稱就行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孔家后人可有不少入朝為官的。
其次,便是下令春秋祭孔,只需要在孔子的家鄉曲阜舉行就好,天下其他地方都不用舉動。
前一條還好,孔子后人入朝為官,也讓很多讀書人感到難以與其相處。
可第二條,規定天下各地不能祭孔,卻是引發了極大的風暴,書生抗議,官員勸諫,老朱最后只能收回成命。
在此之后,才發生了禁孟子之事。
老朱不是正統的儒家讀書人。
他是在廟里當和尚時才認得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