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不由一怔,旋即微微點頭,臉露笑意。
“直接強行平分天下田地,只會造成天下動蕩。”
“孫兒想的,是采取分步實施的辦法。”
“思想宣傳,這是第一步。”
“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要讓社會形成輿論壓力。”
“方孝孺便是一枚種子。”
朱允熥緩了口氣,接著說出自己的計劃:
“第二步是讓海外的地,置換大明境內的地。”
“勛貴們在海外得到了大量的土地,既能幫大明守住海外的利益,由此交出大明境內的土地,亦是天經地義。”
“他們在海外會得到更多的土地,正好幫助大明開疆拓土,讓大明成為前所未有的盛世帝國。”
“第三步是贖買,不過,不一定要直接用錢贖買,也可以用入股的方式。”
老朱疑惑道:“入股?”
雖然這個時代沒有股份制的說法,但入股經營并不罕見。
比如說,投資建一座窯。
出錢的人占一部分股,出土地的人也占一部分股。
再比如說,有些商家會給干股給負責經營的掌柜和伙計,也叫“身股”。
簡而言之,就是出賣勞動力,由此得到“分紅權”。
朱允熥點頭道:“孫兒我打算讓他們入股大明制造局的工廠,一則是為工廠擴大生產籌集更多的資金,其二也正好順勢將他們手中的土地收歸朝廷所有。”
這是他早已想好的辦法。
要在大明開設股市,將地主的土地折算成銀錢,變成股票。
由此一來,地主便順利轉化成了資本家。
土地也就都收到了國家手中。
這是風險最小的方案。
畢竟,單純的“打土豪,分田地”,革自己的命,是很難行得通的。
新中國建立后能那樣做,是因為那是一個全新的政權。
領導者本身是無產階級。
自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之后,共產主義思想傳播,再到新中國成立,社會已經做了漫長時間的思想建設。
聚集了一大批有共同信仰,志同道合的人。
可大明面臨的是什么情況?
除了朱允熥自己之外,朝廷的官員,就沒有人能理解這一層,更沒有人會支持。
僅靠他一個光桿太孫,就算當了皇帝,那也是行不通的。
皇帝必須是整個利益階層的代表,是利益階層的頭,而不能是孤家寡人。
資本家雖然也很可惡,可相對于封建地主,他們仍然是進步的。
而且,由于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是自由雇傭關系,不是人身依附關系,國家要限制資本家,打擊資本家,其實很容易。
唯一擔心的,只是怕由此而影響經濟發展罷了。
若不是擔心這一層,國家收拾資本家,遠比收拾封建地主容易。
即使大明全面進入工業社會,土地也永遠是最重要的財富。
實現人人有地,人人有房,老百姓才能真正過上好日子。
不過,股票這一概念,對于老朱來說,還是有些過于復雜了。
倒不是說,以老朱的聰明,真的就不能理解。
只是要講述清楚,需要費很多口舌和時間。
眼下時間緊迫,朱允熥便沒有提及發行股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