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年關的時候,更是下了一場雪。
都說瑞雪兆豐年,但雪下得太大,便會成災。
許多窮苦百姓的房子,只是極為簡陋的茅草屋,或未經窯洞燒制過的泥磚砌成,被厚厚的雪一壓,便倒塌了。
大明朝廷當然不能眼睜睜看著百姓因無房可睡而凍死餓死,很快便組織起了賑災。
以往的慣例,朝廷只管建設米廠,熬制粥飯,供百姓填飽肚子。
住的地方,則是搭置簡單的帳篷。
還有許多百姓會投靠親友。
與后世城市化后,民眾越來越原子化,親戚鄰里關系淡薄不一樣,這個時代的親戚,宗族,通常有很強的扭帶聯系,遇災難時,彼此會相互幫助。
朝廷重點解決的,還是吃飯的問題。
畢竟,百姓家的日子都是緊巴巴的,誰家也沒有多少剩余的糧食。
今年比較特殊的地方在于,之前朱允熥大建糧倉,收天下糧食,使得不少百姓都將糧食存進了官方的糧倉里面。
這些糧倉都是堅固無比的水泥建筑,不僅防潮防鼠,而且也不懼大雪。
因雪災而損壞的糧食因此而減少了不少。
今年的救災措施與往年不同。
朱允熥下令除了建設粥廠,供應吃住之外,還額外發放錢財。
但這些錢財,并不是免費白送。
而是需要立下字據,向朝廷借貸。
雖然沒有利息,可若是無特殊原因,都必須要歸還。
至于歸還的方式,則可以采用幫朝廷干活的模式。
比如一起去參與救災。
若因受寒而導致身體有恙,可以暫且記下,待身體好轉后再安排活計。
大明制造局里的工人,也被組織出來救災,清掃馬路,搭建帳篷。
一切皆井井有條。
哪怕是災民,竟也無人哭天喊地,尋死覓活,卻不斷有人說著“皇恩浩蕩”,當今天子愛民如子,即使遭了災,有朝廷托底,心里也不慌。
老皇帝的喪禮在繼續進行。
遺體入棺后,還有數不清的喪禮儀式程序。
但百官不再整日守在靈堂,開始各自忙碌起公務。
老皇帝駕崩后,新皇帝便要盡快舉行登基大典。
這是眼下朝廷的頭等大事,拖延不得。
偏生應該負責此事的禮部尚書陳迪竟然突染風寒,一病不起。
禮部侍郎及禮部一眾官員,也紛紛病倒。
讓本就繁復的登基大典無人主持,接手的官員,頓時手忙腳亂。
不過,這些似乎都與朱允熥無關。
按例,此時的他雖然理國事,但卻不應該管太多,還是要好好在靈堂里做孝孫。
若過問太多的閑雜事務,傳出去便會認為他不夠悲戚。
祖父駕崩,竟還有心思過問閑事,這是不孝。
是日。
參加完一番復雜冗長的喪禮程序后,朱允熥走進了靈堂隔壁的一個房間。
這是大臣們特意為皇帝安排的臨時休息之所,也方便在必要的時候,處理一些緊急事務。
方一進去,便聽到兩道聲音:“微臣楊士奇,微臣楊榮,參見陛下。”
入眼是兩道跪在地上的身影。
朱允熥神情微微恍惚。
數日前,楊士奇,楊榮仍與他坐而論道,談笑風生。
如今卻是對他恭敬多了。
這一切的原因,當然是由于他的身份變化。
從太孫變成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