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俯瞰世間,君臨天下。
世人都要匍匐在他的腳下。
這種感覺,確實很爽,很舒服。
可同樣,也很孤獨。
沒有朋友,沒有人可以交心。
有的只是高高在上的寂寞。
一瞬間的恍惚稍縱即逝,朱允熥的心迅速恢復平靜。
“快起來吧!”
朱允熥還有些不太習慣說“愛卿平身”之類的話,特別是當著楊士奇和楊榮兩個從前很熟悉的人面前。
總覺得那樣太過于端著。
也難怪老朱稱帝多年,仍然習慣自稱“咱”,而不是稱“朕”。
當然,偶爾也是需要端起來,以體現帝王威嚴。
就像老朱有時候也會稱“朕”一樣。
“謝陛下!”
楊榮和楊士奇又磕了一個頭,方畢恭畢敬的地上爬起來,垂手彎腰而立。
朱允熥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道:“你們兩個在這里等著朕,是有事要奏吧?”
楊榮拱手道:“陛下,先帝駕崩,新皇登基,按例須大赦天下,以示皇恩,特來向陛下請旨。”
這是千百年來形成的規矩。
新皇登基,代表著新的時代來臨。
按儒家禮法規矩,新皇以仁義治天下,正要通過大赦來表現這一思想導向,勸民間百姓原諒曾經犯錯的人。
大赦惠及的人很廣,也正好借此拉攏人心。
更深次的原因,則是古代律法本身的問題。
即立法從嚴,執法從寬。
用后世的話來說,叫“高標準高要求立法,選擇性執法”。
在后世,這種做法被很多人噴。
但有一個現實需求是,在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因為法律的制定需要時間,制定好之后,再修改不容易,就需要立法前置。
即按照十年,二十年后的要求,先將“法”提前立好了。
然而,社會現實又沒有發展到那樣的水平。
故而在執法的時候,往往采取抬高一尺的方法,有選擇性的放過一些人和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再慢慢變得嚴格。
古代這樣做的原因,則只有一個。
為了更好的馭民!
在立法嚴得不得了的前提下,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違法”。
上面要懲治誰,便能立即找到一萬種合法的理由,而且還名正言順。
到實際執法的時候,上面又可以表現自己的仁義,寬宏大量,對許多過錯,不予追究。
這一切都是上面的恩寵,下面要感恩戴德,以死效忠。
十分完美的邏輯循環。
除此之外,新皇大赦天下,也是為了便于啟用一些曾經被老皇帝打壓,謫貶,乃至問罪的臣子。
借著大赦天下的名義,將這些人起復重用。
如此一來,新皇即能按自己的心意起用大臣,不僅不用背上忤逆違背老皇帝的罵名,還會被夸是孝順,因為這樣做是為老皇帝的在天之靈祈福。
反之,單獨推翻老皇帝在世前的旨意和決定則會非常麻煩,很容易被人扣上“不孝”的帽子。
朱允熥問道:“你們擬定的方案,是如何的呢?”
楊榮道:“除十惡不赦外,其余一律赦免。”
朱允熥頓時皺眉。
大赦這種事,其實后世現代國家也有做。
許多國家都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國家元首有特赦的權力。
但通常而言,這種特赦是出于至關重要的國家利益考量,或者只赦免少數本來就應該從輕處理的輕罪,而不是隨便什么罪犯都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