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心中一震,恍然間竟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
他這段時間一直在思索自己登基之后該實行的國策,該做哪些事情而煩惱。
大致的想法和藍圖,朱允熥早已爛熟于胸。
但具體的步驟和措施,先做哪些,再做哪些,卻感覺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處下手。
在與老朱寫信溝通時,他亦曾提及過此事。
只是也不好說得太明白,免得老朱以為他是擔負不起大明江山的千鈞重擔,為他過分擔憂。
此際聽顧盼君這么一說,朱允熥突然明白過來。
對啊!
自己要做的,其實就是這兩件事。
只要做到有兵有錢,對外戰無不勝,對內國庫充盈,他想要進行改革,誰又擋得了?
老朱不是早就提醒過嗎?
對外擴張,以此來轉移內部的矛盾。
縱觀歷史,只要在對外戰爭中能獲勝,很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漢武帝最大的功績,不就是北擊匈奴嗎?
不足之處,則是將國庫都打空了。
李世民能成千古一帝,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他以雷霆手段解決了北方的邊患。
而且是以極小的代價,在沒有耗損大唐太多的國力的前提下。
大明對外征戰,戰無不勝。
當年李靖從陰山小道,以三千騎兵突襲突厥王庭,擊潰突厥數十萬大軍,自此奠定了大唐初期的繁華。
試想,若是突厥沒有平定,大唐一直困于與突厥的戰爭中,連綿不斷,若沒有輝煌的戰績,那還有個屁的盛唐啊!
宋朝就更不用說了。
便是歷史上的明朝,也是既敗于財政,也敗于邊患。
自己如今手握當今天下最強大的軍隊,又掌握著大明銀行,首先該怎么做,不是很顯然的事情嗎?
又何必畏手畏腳,躊躇不前?
須知朱棣五征漠北,都沒有得全功。
可自己輕飄飄的隨意一戰,便平了北元。
這對大明而言,影響是何等之大?
要知道后世的大明,可是被北方游牧部落搞得始終難以安寧。
到最后加征三餉,不還是為了邊防嗎?
他還未登基,就已經解決了這個對大明而言最為嚴重的問題。
只不過,打得太輕松,太容易了,以致于大家的反響沒有那么激烈。
這大概就是“善戰者無赫赫戰功”了。
但不管怎么說,只要對外征戰能不斷勝利,對內的改革就不是問題。
“朕明白了,謝謝皇后。”朱允熥心中突然升起豪情萬丈,吩咐道:“擺駕御書房。”
“即刻召在京三品以上官員,勛貴宗親,并各部堂官,侍郎,入宮議事。”
旁邊的太監連忙領命。
圣旨很快下達。
官員們接旨的時候,皆是吃了一驚。
一般而言,皇帝大婚,都會罷朝三日。
畢竟新婚燕爾,也要多多溫存一番。
沒想到,當今天子,竟如此勤政。
很快,官員們便陸陸續續趕來,皆站在御書房外等候。
房內,朱允熥正在命幾名翰林,草擬圣旨。
御書房外,大臣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陛下此時讓我們趕來宮內,卻不知究竟有何事啊?”
“誰知道呢?不過陛下自當儲君時,便銳意變革,如今登臨大位,恐怕是要勵精圖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