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以后,大明朝廷文歸文,武歸武,互不挾制。”
呼!
呼!
呼!
幾名勛貴武將的呼吸聲,都明顯變得粗重起來。
哪個武將愿意文官騎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呢?
但是,又有什么辦法呢?
朝廷的規制,就是以文制武。
此前雖然五軍都督府掌管全國軍務,但只有統兵之權,沒有調兵權。
要調動軍隊,還需要兵部發印信。
更重要,則是下面各級軍官的升遷,任免,考核,論功……雖然都是由統兵的大將上報朝廷,可最后能不能通過,卻是由兵部和吏部的事務官討論決定。
盡管大多數時候,兵部也罷,吏部也好,都會依照上報的名單行事,可有時候,也會被卡住,甚至是故意為難。
對于他們這些有資格面圣的高級軍官,兵部和吏部當然不會從中作梗。
也不敢那樣行事。
可對下面的中低級軍官,便完全不一樣了。
有些時候,有些將領明明軍功和資歷都熬夠了,可真正要升遷的時候,還要將領本人來京城活動活動,走走門路。
對此,武將勛貴們雖然早已十分不滿,卻無計可施。
畢竟,這是朝廷的規制。
直白點的說,就是皇帝故意讓文官們來插手管武將,考核武將,以加強對軍隊的控制。
如今聽到朱允熥說以后文歸文,武歸武,互不挾制,他們又如何能不欣喜若狂呢?
徐輝祖卻是微微皺眉,道:“陛下就這么放心,將軍權都交給武將嗎?不需要制衡嗎?那日后豈不是連兵部也要裁撤?”
兵權非比其他。
沒有一個皇帝會放心的將兵權都交給下屬的將領,而不做任何分權制衡。
這等于是皇帝將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給統兵的將領了。
歷史上敢這樣做的皇帝,恐怕也只有劉禪一人。
軍權全交給了諸葛亮。
除此之外,便是皇帝早已被權臣架空,出于無奈。
“軍務處統領全國軍務,而不是某一個武將統領全國軍務處。”
朱允熥威嚴的聲音響起:“軍務處下面,再設參謀處,吏官處,都察處,情報處,后勤處,武器處,訓練處,征兵和退役處,刑事處,法務處,審計處、機要處等各部門,分別負責軍隊的調動,官員的任免與考核等各項事務。”
“凡軍人有不法事由,都察處負責都察,彈劾,刑事處逮捕審理,法務處審判,以軍法論處,與外面的刑部,法部,都察院皆再無關系。”
“兵部的職權,會進行調整。”
“一是負責征募兵士。衛所制改革后,大明軍隊的兵士,將從民間征召,這需要地方官府來組織進行。”
“兵部作為政務處的下屬部門,正好可以協調處理此類工作。”
“二是負責統籌士兵和將領退役之后的安排。”
“士兵退役,會視軍齡給予錢財補助,或在官府衙門安排差事。”
“武將自軍中退出,則要么致仕,要么轉任文官,亦由兵部負責此項事務。”
“三是負責協調軍隊與官府之間的關系,處理雙方的交叉事務。”
“除了上述三項,若朕有特旨,可臨時再給兵部委派任務。”
朱允熥心中早有了通盤的考慮。
文歸文,武歸武。
目的就如他前面所說,術業有專攻,不能讓外行來指導內行。
軍國大事,讓一群完全不懂軍事的文官指指點點,簡直就是開玩笑。
另一方面,軍政分開,只有皇帝一人分治兩處,也可以互相制約,防止出現權臣。
至于說將領專權,確定雙主官制后,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大半。
軍務處設立后,軍務處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軍事指揮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