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國家大量投入的支撐下,自十九世紀中后期到二十世紀,槍支大炮的技術仍然在不斷突飛猛進。
如今的時代,技術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
國家對技術投入的回報更是要大得多,技術改進的空間更大,改進也更容易。
在朱允熥的有心推動下,技術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步。
在原來的自然社會環境下,往往需要幾十年,上百年,才能演變的一點點技術提升,在大明的軍工廠里,往往一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
帶來的副作用是,槍支淘汰的速度也非常快。
前一批槍支剛定型生產完成,裝備軍隊。
后一批新的槍支,又已經做了新的技術改進,定型生產更先進的槍支。
生產的速度,亦是越來越快。
以至于現在招募新軍,培訓新軍士兵的速度,遠遠趕不上軍工廠里槍支大炮的生產速度。
從一開始的缺武器,如今已變成了缺人。
當然,這也是因為朱允熥沒有將制造出來的槍支大炮發放給原來的舊軍。
他是抱著寧缺勿濫的想法。
所有需要裝備新式武器的軍隊,都要經過大明軍事學院的嚴格培訓。
新軍就該有新的氣象,新的風貌。
與原來的舊軍相比,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要不然,拿了槍支大炮,卻成了軍閥,那麻煩才大了。
大明軍事學院的規模不夠,可以擴建,可以興辦新的軍事學院。
唯獨不能是沒有經過培訓,沒有進行過改編的舊軍。
正因為如此,才有了武器多得用不完的現象。
新軍的武器,迅速換新。
而淘汰下來的,則被收上去,鎖到了倉庫里面。
給這十支雇傭軍發的,就是這些淘汰武器了。
不過,盡管是新軍淘汰的裝備,但相對于他們來說,已經足夠先進了。
給他們的戰船,上面的炮也遠沒有大明海軍的戰船炮多。
倒是與海軍的運輸艦相差無幾。
可他們能拿到這樣的“戰船”,已是欣喜若狂。
五百人的武裝軍隊,實際上還需要大量的其他非武裝人員。
故而,一支“私家”雇傭軍,總人數高達上千人。
嚴格來說,這是在鉆“空子”。
不過,朱允熥在得到消息后,并沒有下旨斥責,算是對此給予了“默許”。
反正只給五百人的武器。
其他的隨行人員,就任由他們去了。
不僅如此,朝廷還給他們提供了“世界地圖”,甚至對一些地區可能遇到的風險,也進行了標注和提醒。
對于組建雇傭軍,大多數勛貴功臣,都是以自家的家丁為班底。
畢竟,這些人忠誠可靠,能信得過。
但僅靠家奴,又還遠不夠,仍需要去外面招募。
最缺乏的,自然是曾經去過海外,有航海經驗的“水手”。
此前,這類人往往是一些窮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