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那種極為貧寒的底層家庭,一年還用不了這么多。
但十萬兩銀子,用來建造一座宮殿,卻仍是遠遠不夠。
什么概念?
就是一萬戶百姓一年不吃不喝的錢,也不足以建一座宮殿,需要十萬戶,幾十萬戶!
這還僅僅只是一座宮殿!
而興建新的皇宮,可遠不止一座宮殿。
其中耗費的民力物力財力之高之多,可想而知。
不過,盡管朱允熥設計的皇宮,比原來的皇宮大了好幾倍。
然而,得益于大明工業技術的發展,建筑成本反而有所下降。
首先是建筑所需要用到的鐵器,銅器,都因冶煉技術的提高而大幅降低。
運送木材,石料的成本,也因道路的修筑,交通工具的改善而隨之下降。
宮殿里面需要的玻璃制品,陶瓷物件,乃至各類家俱,亦是如此。
再加上施工方法和技術改進……
總而言之,朱允熥已盡可能的運用各種工程技術,將修建的成本盡可能降了下去。
當然,該有的奢華,是半點都沒有少的,耗資亦是不菲。
所幸如今大明有相對成熟的金融體系支撐,并不缺錢,才能將工程繼續下去。
若按原來的財政收入,那無論如何也是建不成的。
財力根本支撐不了!
除此之外,順利興建,還離不開《科學》期刊的發展。
這個他無意中促成的學術期刊,實在給了他太多的驚喜。
今日來到這里的建筑師和工匠們,便都是曾經給《科學》期刊投過稿的人。
大家一起研究,共同探討,碰撞出無數智慧的火花。
《科學》期刊雜志社,也因此多了一個新的子刊——《建筑學》。
建筑師和高水平的工匠,將自己的建筑經驗,寫成文章,在《建筑學》上發表,交流,促使大明的建筑水平,突飛猛進。
要知道,雖然傳統民居建筑已有了數千年的歷史,但鋼筋水泥才剛剛出現,很多經驗仍在摸索之中。
《建筑學》這一刊物的出現,無疑讓許多人少走了大量的彎路。
修建宮殿所獲得的建筑經驗,也會在未來推廣運用到民間。
和他們講述完畢,又相互探討了一會兒,直到日頭已然高起,大約到了半上午的時間,朱允熥才離開此地,走向朝堂。
自他登基稱帝之后,便將原來老朱時代每日一次的朝會,改成了十日一次。
大朝會其實并無太多的意義,最重要的一點,是通過莊嚴肅穆的儀式,來強化皇權的至高無上,強化皇帝在官員們心中的地位。
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會慢慢滲透入人心。
就好像宮殿的建筑,總是那般恢宏大氣一樣。
要通過建筑的龐大,與人自身的渺小,形成鮮明的對比,來強化皇權至高無上這一心理。
但凡事都有一個習慣的過程。
若過于頻繁,反而會讓人慢慢習慣,再也不以然。
故而,朱允熥才改為十日一朝。
大朝會如無特殊情況,也不再議事,只走一個儀式流程。
朱允熥可不相信,開大會除了能直接當面傳達命令之外,真能討論什么國家大事。
除非是有尋常見不到皇帝的中下層官員,要利用大朝會的機會,當面向皇帝告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