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他們是利用朝會,來掌控君主,在實質上奪取君主的權力,實現自己“平天下治天下”的理想抱負。
朱允熥這兩年,一直在琢磨權力的運轉,也慢慢看透了這一切。
故而,他來勤政殿辦公理政,對大臣皆是單獨召見。
真要多召幾人來議事,也是有確切的事情,有限定的主題,不討論其他的事情。
到了勤政殿,朱允熥先看了探聽司和大明情報局遞上的國內外情報匯總,接著看軍務處呈交的《軍情速報》,以及政務處上交的《每日簡報》。
以前編制《每日簡報》是通政司的任務。
軍政分制后,通政司也一分為二。
一半劃歸了政務處,另一半納入軍務處麾下。
與原來不一樣,同時遞交上來的,還有軍務大臣和政務大臣在上面暫擬的處理意見。
朱允熥目光一掃而過,并不提筆批示什么。
軍務處和政務處既已成立,便皆可用各自的名義下發文件,領導展開各項工作。
他這個皇帝,根本不需要做什么批示。
這反而有好處。
首先,不做批示,軍務處和政務處的大臣,也不確定他是否認真看過,是否知曉……只能按他全部知道來處理。
反之,若是他批示一個“知道了”,那就真的要將每一份文件都看完。
否則,誰都知道哪些文件皇帝看了,哪些皇帝沒看。
其次,皇帝沒有做批示,那往下面傳達的文件意見,便只代表軍務處和政務處的意見,而不是皇帝的圣旨。
下面認為不對,還可以繼續上奏辯解,進一步講明情況,或者請求皇帝處理。
直接下發圣旨,若是搞錯了,下面也不敢不聽,甚至會因此而釀成更大的錯誤。
類似的例子,歷史上比比皆是。
政務處和軍務處作為總領文武大臣的機構,一般情況下,下面的官員也不敢反駁,不敢不聽令。
另一方面是,圣旨不常發,才能凸顯其至高無上的地位。
若事無詳細,動不動就發一份圣旨,則皇帝的圣旨,慢慢就會喪失其“權威性”。
官員們收圣旨收得多了,也就麻木了,不會再特別重視。
一般的事務皆是政務處或軍務處處理,只有特別重要的事情,他這個皇帝才做出批示,下面的人也好分得清輕重緩急。
事實上,在大部分事情上,朱允熥雖然給軍務處或政務處下了旨意,可真正向下面傳達指令的時候,反而會將這一點故意隱去。
僅以軍務處或政務處的名義發文,下指令,而不是以圣旨的形式下發。
這也是為了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占據政治上的主動。
下面的人若有不滿,也會罵軍務處或政務處,而不是罵他這個皇帝。
如此一來,矛盾便轉移到了軍務處和政務處,而他皇帝的權威反而得到了維護。
這也是為什么要設置軍務處和政務處,統領軍務政務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也不是什么事情,朱允熥都不做批示。
需要的時候,他隨時可以介入。
朱允熥翻閱著手中的簡報,眉頭忽然微微皺了皺。
軍務處和政務處皆是新成立不久,事務繁多,其中最重要的事,自然是挑選合適的官員走馬上任。
尤其是軍務處下屬各處皆是新設,需要的官員數量不少。
而政務處的重中之重,則是各省巡撫和巡按的人選。
這些人皆是朝中重臣,主管一省事務,每一個都舉足輕重。
朱允熥對此也盯得很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