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分人所占比例極少,還不到十分之一。
畢竟,出海航行所需的人力有限,無需過多人馬。
另一部分則被編入大明軍事學院,接受全新的思想教育和軍事技術培訓,等待日后編入新軍。
而更多的士兵,則轉身成為了工人,進入金陵附近的各個工廠工作。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工廠如雨后春筍般越辦越多,規模也日益壯大,對工人的需求自然也越來越大。
藩王的親軍們個個身強體壯,無疑是十分優秀的勞動力人選。
……
“朱高煦賜自盡!”
勤政殿內,朱允熥面色冷峻,毫不猶豫地做出了決定。
雖然叛亂已然平息,但余波尚未完全消散,對于牽涉其中的人員,必須要妥善處理。
“那燕王他們呢?”楊士奇恭敬地出言詢問道。
“也讓他出海吧。”
朱允熥一邊說著,一邊在地圖上畫了一圈。
“就是這一帶,讓朱棣和朱高熾前往此處。”
他所指的地方,正是歐洲。
那里與其他蠻荒之地截然不同,早已是諸國林立,彼此之間戰火紛飛、征戰不休。
而朱棣向來熱衷于率兵出征作戰,將他派往歐洲,恰好能讓他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
“對于槍械廠的吳子承、張沐陽,以及子彈工廠的陸有林、張伯約等人,該如何處置,還請陛下示下。”楊榮又進言問道。
“該怎么處置,朝廷自有規章制度。政務處和軍務處商議一個章程,呈交朕簽字核準即可。”
朱允熥一臉輕松地做起了甩手掌柜,似乎對此并不在意。
“遵旨!”殿下的眾大臣連忙齊聲應道。
“陛下!”吏部尚書詹徽出列,恭敬地說道:“自陛下親政以來,設立了政務處、軍務處,又增設了諸多部門,所用官員的人數大幅增加,如今朝廷的官員,已然隱隱有了供不應求的趨勢。”
“臣以為,陛下該開恩科了,今年組織秋闈,明年入京考試,如此方能解決朝廷的用人之憂。”
“科舉考試?”
朱允熥微微一愣,隨即陷入了沉思。
其實這件事,他此前與楊士奇、楊榮、姚廣孝等人早已商議過。
用人之道,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至關重要的大事。
平心而論,科舉考試并非是選拔人才的最佳方式。
然而,除了科舉之外,又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呢?
舉孝廉?
世襲制?
還是軍功爵制?
實際上,對于軍功爵制,朱允熥雖未明確下旨推行,但在某種程度上已然在實施。
藩王以及功勛豪商出海,便是一種變相的軍功爵制。
他們在海外獲取利益,不僅能夠發家致富,還會得到朝廷的封賞。
對于其中能力出眾、脫穎而出的人,毫無疑問會被提拔為官員,甚至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