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以為,治理地方,首要在于了解民情,知曉民事。通經義固然重要,但懂得實務同樣至為關鍵。”
“此次科舉,朕打算另開設醫學、農學、數學、經濟、物理等學科。”
眾人又是一陣驚愕。詹徽急忙說道:“陛下!科舉乃國家之根本,若是在科舉中加入這些考試,恐怕會動搖國本啊。”
身為讀書人,詹徽對此反應極為強烈。不僅是他,其他大臣也紛紛露出反對之色。
朱允熥輕輕一揮手,制止了詹徽接下來要說的話,說道:“這些科目,只是作為額外加試而已,正途科舉不受影響。”
“朕決定,在金陵城創辦一所大學,名為京師大學,用以教導學生各科學問。”
“從前的正途科舉,一如既往。”
“新設各科考試中的成績優秀者,并不入朝為官,而是進入京師大學任教。”
“成績次之者,可視具體情況錄取為學員,進入京師大學讀書學習。”
“將來再根據成績優劣,分配其前往大明資產部下屬各廠工作,或派遣至地方,協助地方官工作。”
國子監一直以來都是以講授圣人經義為主。
對于興辦一所專門的科學性大學,朱允熥早已在心中謀劃許久。
只是在此之前,各科的技術和理論發展尚不完善,創辦大學的時機尚未成熟。
如今,在大明科學院和《科學》期刊的引領下,大明的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已然到了該創辦一所大學的時候了。
聽到朱允熥這番話,在場的眾官員頓時安心了不少。
只要原來的科舉不受影響就好。至于另外招人、設立大學之類的事,雖然眾人心中疑慮重重,但大明資產部下屬工廠確實需要人才,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因此,大家也都沒有再表示反對。
不知不覺間,大臣們已然逐漸接受了那些工廠的存在,并在心中慢慢認可了工廠需要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管理的觀念。
見眾臣都不再說話,朱允熥也暗自松了口氣。
雖然他心中早已下定決心,無論大臣們是否反對,都會強力推行自己的決策。
但眾臣不反對,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
只是,對于京師大學校長的人選,朱允熥仍有些頭疼。
這是大明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校長不僅要精通科學,還要善于協調各方關系,能夠帶領京師大學蓬勃發展。
這也就意味著這個人的身份地位不能太低。
可眼下大明朝廷內精通技術懂科學的官員寥寥無幾,思來想去,確實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
突然,朱允熥腦海中靈光一閃,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
“朕為儲君時,曾許下諾言,凡有攻克蒸汽機技術難關,助大明制造出可用之蒸汽機者,封國公。”
“君無戲言!”
“如今,蒸汽機已然制造完成,并在各省各縣廣泛推廣使用。這離不開眾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并非一人之功。”
“朕決定,將其中功勞最高最大之人,封為國公。其余有功者,亦皆有封賞。”
“朕要鼓勵后人,以他們為榜樣,奮發圖強,在科學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傳旨,朕明日于宮內設宴,召在蒸汽機研制中有功之人前來參加。”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