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改革以及皇帝于皇宮宴請“工匠”的消息,很快便傳遍了金陵。
立時引來了無數的熱議。
“科舉竟然要加入其他科目,看來以后讀書,不能只讀圣賢書了!”
“新皇銳意革新,這天下是要大變啊!”
“這你們就不懂了吧?從前科舉剛開始的時候,也是有很多科目的。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十科。后來才變成純以經義取士。”
“說得不錯,那時還有“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的說法,如今新皇改革,不過是恢復古制罷了!”
恢復古制,這四個字,在民間一直都有著極強的號召力。
在許多老百姓天真的想象中,古代社會是無比美好的。
后來才變得“禮崩樂壞”,每況愈下。
故而,很多朝代的改革,都會以恢復古制作為“口號”,以此來凝聚人心。
而每每抨擊當時的社會,批判社會時,人們就會提及“人心不古”四個字。
就是因為在很多人的幻想中,古代社會的人心純樸,社會美好!
“還是不一樣吧,此次科舉,陛下增加的是醫學、農學、數學、經濟、物理等科目,與古制有所不同。”
“依我看啊,陛下改得好。特別是醫學和農學,與咱老百姓息息相關!”
“哈哈哈,咱們種田的老農,也能參加科舉了嗎?”
“瞎想什么呢?陛下要的是會科學種田的人,可不是連大字都不識的。”
“你們說,這種田真要會識字才行嗎?咱一個字都不認識,還不是照樣種嗎?”
“那不一樣,人家書里面寫的種田方法,比咱們那兩下子厲害不少呢!”
“再厲害還不是得下田去種嗎?難道他書里能長出糧食來不成?”
“可我聽說,其他科目錄取的人,只是進那個什么新成立的京師大學當老師,或者讀書,并不能直接做官啊!”
“那也不錯啊!京師大學的老師,朝廷給的俸祿應該不低吧。”
“再高那也不能和當官的比啊!”
“我是聽說了,先入京師大學,以后還是會挑選里面優秀的人,去入職做官。”
“看來,這時代真是變了!”
自古以來,便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但這個讀書,與后世的讀書,其實是不一樣的。
這個讀書,獨指讀圣賢書。
其余各行各業,如木匠,醫生,帳房……乃至下九流的戲子,他們讀書嗎?
實際上,以后世的標準來看,他們也讀書!
只不過,他們讀的是各自行業內的“專業書”。
就是戲子要背臺詞,也是要讀書識字的。
然而,他們并不會被社會認可是“讀書人”。
只因他們讀的不是圣賢書!
相比那些一輩子在書山里皓首窮經的老學究,他們的文化知識也更淺薄。
在儒家讀書人眼里,他們至多就是認識幾個字而已,算不上什么讀書人。
然而,如今這些人也在一夜之間具備了參加科舉的資格,自然給人極大的震動。
“哎呦,我說你們也別吵了,這次皇帝還邀請了研制了蒸汽機的工人進宮,要賜宴呢。”
“工匠竟然也有機會吃上御宴,這真是做夢也想不到啊!”
“豈止是能吃御宴,聽說還會被封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