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一聽,臉上滿是狐疑之色,連連搖頭:“這不可能!從古至今,科舉考試哪有考這些的?你不會是糊弄你爹我吧?”
老漢不識字,心中自然滿是疑惑。
“真沒有,這上面真寫了。”
年輕人急得滿臉通紅,舉著報紙,遞到老漢面前,一時間竟忘了父親不識字這事。
這時,那報信的人也開口證實:“確實是真的,此次科舉考試,朝廷新開了許多科目。”
“我聽人說,從前科舉考試,本來就有許多科目,并非只考一科。”
“如今陛下行仁政,這是要恢復古制呢。”
老漢聽聞此言,不禁呆立當場,心中五味雜陳。
兒子看的雜書,也能派上用場?
兒子此前科舉多次未中,如今開了新科目,又正是他最愛的。
如此一來,豈不是通過科舉,金榜題名的概率,反而要大增了?
老漢越想越興奮。
半晌,喃喃自語道:“陛下真是仁德之君啊!”
……
同樣的一幕幕,在大明各地紛紛上演。
自從朱允熥創立科學以來,天下間對其感興趣、潛心學習的人著實不少。
畢竟,人各有志,有些人天生就對理工科類的知識情有獨鐘。
然而,現實的困境卻如同一堵高墻,困住了這些人的腳步。
大明的生產力水平尚低,經濟基礎薄弱,根本沒有足夠的財力讓人們毫無顧忌地去研究這些被視為“無用之學”的學科。
偶爾有讀書人沉迷其中,往往也會被父母師長責罵,斥為不務正業。
如今,朝廷開科取士,將科學納入“正途”,無疑搬走了壓在眾人胸口的巨石,解開了最大的難題。
許多人的命運,也因此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
皇宮。
朱允熥仍在書房中批閱奏章。
于他而言,科舉也好,開科學大會也罷,都僅僅是他需要處理的諸多事務中的滄海一粟。
身為帝王,他有太多太多的國事要操心。
而對于大明帝國來說,眼下還有一件更為緊迫、更為重大的事情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那便是與女真三部的戰爭。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