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負責新軍的后勤運輸,確保糧草輜重能夠源源不斷地供應前線,又得肩負起修筑水泥路的艱巨任務。
新軍士卒們則擺出嚴陣以待的作戰姿態。
一邊在不斷地演練戰術,一邊穩步向前推進。
行軍途中,他們還得分出心神,時刻警惕著四周,謹防女真各部落如鬼魅般突然殺出,襲擊那些埋頭修路的民工。
這諸多難處,便是之前新軍將領們叫苦連天的根由。
要知道,大明此番勞師遠征,后勤運輸線仿若一條纖細卻又命脈攸關的絲線,綿延千里,漫長無盡。
其間需要防護的要害之地數不勝數。
女真部落的襲擊騷擾戰術,仿佛惱人的蚊蠅,時不時叮上一口,著實給明軍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令他們防不勝防。
然而,隨著女真各部如潮水般掀起投降的洶涌浪潮,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本忙碌于修路的大明民工,肩頭重擔驟減,不再修路,僅僅承擔運輸糧食這一相對輕松的任務。
修路的浩大工程,則全盤轉移到了那些新近投降的女真部落民眾身上。
大明這邊,眼見局勢變化,順勢而為,當機立斷加大了宣傳的火力。
使者們奔走于各個女真部落之間,聲情并茂地反復宣講修路將會給女真帶來的諸多好處。
他們激昂地演講,這條通向大明的路,未來將是一條通往繁榮富裕的金光大道。
只要路通了,大明的恩澤將會如春雨潤物,源源不斷地帶來金錢與糧食,滋養這片貧瘠的土地。
事實上,至少在現階段,大明也的確是言出必行,毫不含糊。
大明的民工驅趕著馬車,沿著新修好的水泥路轔轔而行。
車上滿載著的,是如小山般堆積的糧食,將之地運往女真之地。
東北大地,素以苦寒著稱。
女真的民眾,相較于大明的百姓,生活困苦程度更甚。
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與饑餓作斗爭。
肚子常常餓得咕咕叫,難以填飽。
況且,女真尚處于極其野蠻落后的奴隸社會。
上層權貴對底層民眾的剝削,相較大明而言要殘酷得多,底層民眾,生活自然更艱難。
故而,當女真民眾驚喜地發現,只要投身修路,便能換來一頓飽飯時,他們的眼中瞬間燃起了狂熱的火焰,一個個餓狼撲食般瘋狂投入其中。
要知道,征發大明百姓來修路,許多百姓心中是不太情愿的。
一則離家萬里,在這異鄉之地,吃苦受累自是不必說。
即便能勉強吃飽飯,可睡覺的環境與條件,卻簡陋得令人心酸。
臨時搭建的居所,不過是能勉強遮風擋雨的草棚,四處漏風,夜里常常凍得人瑟瑟發抖。
另一方面,戰爭的陰霾,始終籠罩在上空。
雖說新軍戰力超凡,每次都能護得他們周全。
可那突如其來的敵襲,以及隨之而來的慌亂,卻如影隨形,令他們受不了不少驚嚇。
所以,大明百姓心中對給女真三部修路一事,抵觸情緒極大。
但女真部落的人卻截然不同。
修路能填飽肚子,僅此一條,對于那些在饑餓線上苦苦掙扎的女真民眾而言,吸引力便遠超大明百姓。
畢竟,在朱允熥的精心治理下,大明的土地上,百姓基本上已告別了食不果腹的日子,溫飽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