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女真,卻依舊處在吃不飽的時代。
只要有飯吃,他們便愿意賣力干活。
再者,這修的可是通往自家家鄉的路啊!
一條寬闊平坦的水泥大道,承載著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全部憧憬,是連通大明繁華世界的希望之路。
他們怎能不干勁十足呢?
隨著大批女真民眾滿懷熱忱地加入修路大軍。
再加上戰爭的硝煙已然散盡,干擾全無,修路的進度仿佛裝上了風火輪,一日千里,大大提速。
此時,大明百姓則更多地肩負起運輸糧食等各類物資的重任。
沿著那嶄新修建的水泥大道,運輸過程如同順水行舟,比從前便捷了不知多少。
馬車轆轆,一路暢行無阻,物資如流水般輸送到位。
自草原部落被大明擊敗后,邊關不再設卡禁行,商貿往來愈發頻繁。
中原大地,大量購入馬匹,充實運力。
與此同時,技術變革的東風也吹遍了大明。
馬車制造領域,更是煥然一新。
從前,馬車多是工匠憑借個人手藝,單打獨斗打造而成,耗時費力。
如今,大明已然建立起專門制造馬車的工廠,采用流水線作業的先進模式,批量生產馬車。
生產速度迅猛提升,造價也隨之大幅降低,變得親民實惠。
就連那些需要使用鐵制品的輪軸等部件,也得益于冶煉技術的飛躍進步與大規模生產,成本一降再降。
馬車價格一低,數量自然變多。
有了足夠的馬車,和寬敞的水泥大道,使得往遙遠的前線運糧食,相較于往昔,輕松了太多。
路途之上耗費的時間大幅縮短,效率倍增,需要的運輸人員也更少。
若非如此,恐怕女真部落民眾大規模投身修路之后,糧食供給這條生命線,還真會陷入困境,岌岌可危。
但如今,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供應充足,萬事無憂。
因為修路由女真三部的民眾擔任,大明征發的民工數量,反而從原來的十余萬人,下降到了一兩萬人。
但修路實際投入的人數,可是大幅增加的。
新軍的將士,則主要擔負起“監工”的責任。
監督女真部眾,將水泥路修好。
畢竟,相比文化程度極低的女真部眾,新軍將士算是受過良好的教育了。
修路的技術工人,告訴他們一些基本的知識,他們就能很好的執行任務。
女真三部,自此踏入了全新的大建設時代。
一條寬敞平坦的水泥大道,如一條蜿蜒巨龍,從大明的北平城出發,氣勢磅礴地深入女真腹地。
無數女真民眾,如同勤勞的螞蟻,前赴后繼地投入到這條路的建設之中。
這是史無前例的建設!
整個女真三部被全部發動了起來!
上至老人,下至小孩,也包括婦嬬在內,幾乎所有人都投入到這里面。
一條條的道路,迅速通向女真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