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些人雖不敢對動藍玉,可對于那些上書言事的書生,卻是毫不手軟。
別看如今朝堂內外要求改革的呼聲頗高,上書的書生亦是絡繹不絕。
但只要朝廷的官員們沆瀣一氣,聯手打壓,要鎮壓這些書生,不過是輕而易舉之事。
想到此處,楊士奇掏出了之前那封藏于懷中的書生上書,再次展開細細讀了一遍,又看了看另一封求救血書,臉色頓時變得陰晴不定。
良久,他才輕聲低語道:“這天下局勢,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本就如同棋盤上的棋子,相互關聯,牽一發而動全身。”
“陛下想必早已料到他們會對上書言事的書生下手,正好借此血書求救之事大做文章。”
“我們接下來要做的是……”
他的聲音慢慢消失不見,緩緩閉上雙眼,陷入沉思,漸漸地,心中已然有了些頭緒。
……
后宮。
庭院里一片靜謐。
老朱正愜意地躺在藤椅之上,雙目微閉,養神休憩。
身旁,兩名宮女手持蒲扇,輕輕搖曳,為其驅趕著暑氣。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
一轉眼,已然過去了大半年的時光。
天氣也隨著時光的流轉,由寒冷逐漸變得溫暖,如今更是慢慢熱了起來。
自從上次經歷了尚星瑜假扮馬皇后的那場風波之后,老朱的容顏明顯蒼老了許多。
歲月的痕跡愈發清晰地刻在了他的臉上。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老朱的身體并未因此而垮掉。
反而在這段時間里,逐漸變得硬朗結實了不少。
這一切,主要得益于朱允熥將科學引入大明,并創立了專業的醫學期刊和相關的學術雜志。
使得大明的醫學技術得以突飛猛進,進而讓老朱的身體得到了有效的治療和調理。
在許多人固有的認知里,太醫院作為古代王朝的最高醫療機構,必定是醫術登峰造極之地。
大量的名醫們,如同璀璨星辰般匯聚于此。
然而,真實的歷史并非如此。
在明代京城,曾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翰林院的文章,武庫司的刀槍,光祿寺的茶湯,太醫院的藥方”。
時人將它們稱為“四大笑話”。
也叫“四大不靠譜”!
翰林院的學士們皆是飽讀詩書之人,可他們撰寫文章時,偏愛堆砌華麗辭藻,行文晦澀難懂。
一篇文章洋洋灑灑幾千字甚至上萬字。
可真正切中要害、闡述實質內容的,或許僅有一兩百字。
其余的盡是廢話、空話,毫無實際用處,因此遭人詬病、嘲諷。
再看武庫司的刀槍。
這是由于古代冶煉技術有限,沒有后世先進的不銹鋼技術。
即便刀槍存放于倉庫中,也進行了一些簡單的防銹處理,但隨著時間推移,依然難以避免生銹。
那些銹跡斑斑、銹損嚴重的刀槍,實際上早已形同廢鐵。
可武庫司的官員們怎敢向朝廷如實上報,稱倉庫里的刀槍已經報廢了呢?
這等責任,又有誰能承擔得起?
朝廷大臣們其實也知曉這種狀況,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防銹技術,又不能隨意將好好的刀槍報廢,否則,賬目難以厘清。
便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其放任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