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臣以為,朝廷只需在《大明日報》上將此事公之于眾,同時責令各官府衙門張貼告示,提醒百姓注意防范此類騙局即可。”
“至于抓捕歹徒、解救百姓之事,應當量力而行。”
“陛下心懷天下,慈悲仁義,縱千古名君,亦有所不及,自是不愿看到大明子民遭受如此劫難。”
“然人力終有窮盡之時,百姓自己的事情,終究還是得由百姓自己負責。”
“若是那些歹人膽敢踏入我大明境內,官府定當將其抓捕歸案。”
“可他們遠在海外,朝廷為了本不應管的事情,大舉興兵,實在是沒有必要。”
“臣請陛下三思!”
他話音剛落,身旁一位大臣立刻出聲質問道:“照你這么說,朝廷就對那些被囚禁、被逼迫為奴的百姓坐視不管了?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這是他們的命數,怨不得旁人。”那大臣神色冷漠,語氣平淡。
“朝廷正好借此機會,讓百姓們長個記性。”
他微微抬眼,掃視一圈,繼續說道:“朝廷要是事事都插手,百姓就會事事依賴朝廷,便會如同一個永遠也長不大兒童。”
“可朝廷總有顧及不到的地方,總有鞭長莫及的時候。”
“到那時,百姓反倒會埋怨朝廷。”
“所以,朝廷不如不管,讓他們接受這血的教訓,自己學會提高警惕,這才是長遠之計。”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一片寂靜,眾官員皆陷入了沉思。
在這封建社會,一直奉行“無為而治”的理念。
民不舉,官不究。
莫說大人被騙,就算是小孩子被人販子拐走,除非苦主自己能抓住人販子,扭送到官府,否則,官府也只是派出差役在附近象征性地尋找一下,隨后便不了了之。
大人在外地被強盜匪寇擄走、騙走,官府更是不會理會。
畢竟,受限于信息傳播和交通條件,派衙役到外地辦案,實在是不切實際。
像今日這般在朝堂上討論營救被拐騙囚禁在海外的百姓,在以往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朕聽聞,拐騙我大明百姓的歹徒,都是我大明子民?”
就在眾臣沉默之際,一直端坐在龍椅之上、沉默不語的朱允熥終于開口,聲音低沉卻透著威嚴。
“回陛下,正是如此。”姚廣孝恭敬地躬身行禮。
此刻他身著朝服,并未身披袈裟,同樣以“臣”自稱。
“臣已查明,拐騙百姓的歹徒多來自福建一帶,尤其是福建的清溪等地。”
“這些人靠此等惡行發家致富,賺取了大量的血淚錢。”
朱允熥聞言,面色驟變,眼中閃過一絲怒色,冷冷道:“福建的官員都在做什么?”
“任由治下歹徒行此等不法之事?他們就不聞不問嗎?”
“此事從朝廷開放海禁起便已發生,至今已有數年,福建的大小官員,乃至滿朝文武,竟無一人向朕奏報!”
“朕就不信,這么多百姓上當受騙,朝堂之上的所有官員,竟無一人聽聞?”
“為何無人向朕奏告此事?”
“若不是情報局和探聽司得到消息上報,朕至今還被蒙在鼓里,還以為天下太平,海晏河清呢!”
“你們身為臣子,食君之祿,就是這樣欺君罔上、報喜不報憂的嗎?”
皇帝龍顏大怒,滿朝文武大臣頓時嚇得臉色慘白,齊刷刷地跪地,連聲高呼:“陛下息怒!”
“陛下息怒!”
“陛下息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