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說完,狠狠地瞪了一眼早已按住葛松,卻因百官求情而暫時停下動作的侍衛,喝道:“還愣著干什么?朕的旨意,你們沒聽見嗎?”
侍衛們如夢初醒,連忙將葛松押了下去。
朱允熥心中這才暗暗松了口氣,今日借著這個由頭,將葛松殺了,正好能把事情壓下去,免得朝堂上議論起新政之事。
但此事既已被擺到臺面上,恐怕就不得不面對了。
當下,又開口道:“朕再強調一次,往后朝會討論什么事情,皆有明確的議題。”
“不屬于該議題的事,不得在朝會上隨意提出來。”
“想說什么話,可以給朕上奏本。”
“或者,等到有相關議題的朝會,再在朝會上提出來。”
“也可以上奏給朕,請求朝廷為某件事召開朝會。”
“但是,一旦確定議題,就不得隨意擾亂。”
“不得再說無關的事情。”
“朝廷有朝廷的規矩。”
“大明的朝會,不是皇宮門口販早餐的集市,可以隨便胡言亂語。”
“日后再有在朝會上,再有人隨意妄言與議題無關之事,即按擾亂朝會秩序論罪,嚴懲不貸。都聽明白了嗎?”
朱允熥對此早有想法。
這也是后世通行的做法。
有什么事,先私下個別商量。
待到全部都搞定之后,再將事情上會過關。
事實上,到了開會正式討論的時候,事情都已經定下來了。
但大明的朝會,經常沒有明確的主題。
這其實對皇權是十分不利的。
因為大臣們可以事先勸通好,今日在朝會上討論什么,大家一起進諫。
然后借助自己一方人多勢眾,在朝堂上大造聲勢,“逼迫”皇帝同意他們的建議。
這也是文官們掌控朝政的關鍵手段。
朱允熥之前就已經下旨了,朝會要有議題。
這樣才方便他這個皇帝,隨心所欲地掌控大局。
你們想要做的事情,我偏不在朝會討論……什么時候開會,開什么會,召集哪些人來開,討論什么事情,這些都由皇帝決定。
皇帝就真正實現大權獨攬了!
這才是朱允熥的目的。
可顯然,大明的臣子,還不適應這一變化。
故而,葛松才會在再三告誡下,仍要堅持進諫。
朱允熥借機將他殺掉,正好“一舉兩得。”
既能壓下他不想討論的“新政”之事,又可以為以后定下“規矩”。
借此進一步加強自己的皇權。
眾大臣齊刷刷道:“臣等明白了,臣等謹遵圣諭。”
“退朝吧!”
朱允熥微微點頭,又深深地望了詹徽和王佐一眼,站起身來,大步離開了大殿。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