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這比例不高,可由于此案涉案金額巨大,十分之一也是一筆真正的巨款。
這錢,一半被紀綱賞給了同來辦事的緝盜司捕快。
另一半則悄無聲息地進了他自己的腰包。
紀綱行事極為隱秘,可魏鎮刑在這官場浸淫多年,又怎會輕易被瞞過。
他對紀綱的所作所為,可謂是洞若觀火。
回想起紀綱這一路,從省城福州趕來清溪,那可是雷厲風行、克盡職守。
福州的官員們設宴相邀,金銀財寶、美人美玉奉上,他都不假辭色,拒人于千里之外。
鐵面無私!
可誰能想到,到了最后,還是沒能忍住誘惑,動了貪念。
不過,魏鎮刑什么也沒說,就像什么都沒看見。
抄家這事兒,向來是個“肥差”。
和收賦稅不同,被抄家的人究竟有多少家底,誰也說不清楚,只有抄了才知道。
這種情況下,抄家的官兵順手撈點好處,自是神不知鬼不覺,根本無從查起。
也正因如此,官場上向來有“三七分賬”“五五分賬”的說法。
即三成歸自己,七成上繳國庫。
或者各拿一半。
再黑心些的,就敢七成歸自己,只給國庫留三成了。
像紀綱這般,半成留給自己,半成賞給手下,九成入國庫的,在這渾濁的官場里,已經算得上是“廉潔奉公”的楷模了。
不過,從這件事也能看出,紀綱并非那種真正兩袖清風的清官。
但他厲害就厲害在,心里門兒清。
什么錢能拿,什么錢碰都不能碰。
拿多少也有自己的底線。
能拿捏好這個分寸的官員,往往能在官場上平步青云,名利雙收。
而那些分不清界限的,遲早要鋃鐺入獄。
魏鎮刑身為按察使,對這其中的門道自然是心知肚明。
可真到自己辦事的時候,便發現這其中的火候拿捏,還得好好琢磨,認真修煉。
如今獲罪下獄的清溪縣令錢莫貪,縣尉吳肅寧等人,不就是以為“人販子”沒有在清溪境內犯案,他們的錢好拿,容易拿,拿了不會出什么問題,所以才翻船的嗎?
“貪官”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當好“貪”官,可是一個技術活。
這筆錢該不該“貪”?
怎么“貪”?
“貪”多少?
抓住時機,看準風向,用好手法……
這些都是大學問!
若是啥也不懂,不問時間,不問涉及的人和事,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錢都貪,那就是真的嫌命長了。
這樣的官員,快則一兩個月,慢則兩三年,必定會丟官罷職,乃至人頭落地。
知道該伸手的才伸手,不該伸手的時候,堅決不伸手,才能在官場混得長長久久!
甚至能博得“清官”之名,被清流士大夫交口稱贊!
紀綱當初堅決不收福建官員送的錢,現在看來,那或許是個信號。
福建官場,恐怕要掀起一場“大地震”了。
念及此處,魏鎮刑心中攀附的念頭愈發強烈。
風暴將臨,想要安穩度過這場危機,非得緊緊抱住紀綱這條粗大腿不可!
“你不必這般吹捧我!”紀綱難得沒有以“老子”自稱,而是恭敬地向上方拱手:“這一切皆仰賴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