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有這樣,暹羅朝廷才能全力配合大明。
這才是最符合暹羅朝廷利益,也最符合大明利益的。
真正的“雙贏”!
怪不得雙方簽訂的條約上,都要著重強調是在“平等、自愿、公平、公正的原則下簽訂的”。
當時他還覺得刺眼,顯得大明不夠威風霸氣。
憑啥堂堂的大明,天朝上國,要與小小的暹羅“平等”啊?
到了現在,這其中的門道,他才算是徹底明白了。
李思聰臉上掛著自信的笑容,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朗聲道:“暹羅這邊的事情塵埃落定,接下來要解決蒲甘的問題,就容易多了。”
根據大明情報局精心搜集而來的情報顯示,被囚禁在暹羅淪為奴隸的大明百姓,僅僅只占極小的一部分。
大部分的大明百姓,是被關押在蒲甘境內。
大明海軍之所以先抵達暹羅,而非直接奔赴蒲甘,是有其深層原因的。
蒲甘雖與暹羅相鄰,但其海岸線卻處于另一個方向。
若要從海上去蒲甘,就必須先經過滿刺加海峽。
路程上便要遠上許多。
所以,大軍才會先在暹羅落腳。
另一個關鍵因素在于,曾經輝煌一時的蒲甘王朝,實際上早已分崩離析。
盡管勃固王朝繼承了蒲甘的大部分領土,可也僅僅只是維持著表面上的統一而已。
在其內部,實則是軍閥混戰,局勢一片混亂。
據說,那些可惡的人販子與當地的土著軍閥相互勾結,勢力盤根錯節,關系錯綜復雜。
對于大明而言,處理蒲甘的問題,可比應對暹羅這樣統一的王朝要棘手得多。
不僅如此,暹羅與蒲甘接壤,大明可以借助暹羅,深入了解蒲甘的具體情況,從而精準地找到切入點和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甚至,在大明與暹羅雙方簽訂合作條約之后,暹羅作為大明新的“軍事盟友”,還能夠出兵協助大明,共同解決蒲甘的難題。
暹羅軍隊戰力雖弱,與大明天軍不可同日而語,可畢竟是本地的土著,作為“向導和先鋒”,無疑就是一張王牌。
對此,李思聰早已成竹在胸,心中的算盤也打得噼里啪啦響,一切都在他的計劃之中。
……
暹羅朝堂之上,氣氛壓抑得近乎窒息。
派往大明軍營的特使一夜未歸,仿佛一塊沉甸甸的巨石,壓在每一個人的心口,使得朝堂被一片陰霾緊緊籠罩。
“大明該不會不同意議和吧?”一位大臣滿臉驚恐,聲音都帶著幾分顫抖。
“若是大明不同意,他們會如何行動?會直接攻城嗎?”另一位大臣緊接著發問,語氣中滿是焦灼與不安。
“暹羅城在大明的火槍火炮面前,根本不堪一擊啊。”又一位大臣神色悲戚,語調哀傷,仿佛已經看到了城破國亡的慘狀。
這時,一位大臣站出來,戰戰兢兢地提議道:“大王,您不妨先出城北巡狩獵,暫離大城府。明軍就算攻下大城府,想來也不會長期駐守。等他們一走,我們便可安然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