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固。
流金河。
放眼望去,河岸兩側盡是衣衫襤褸的人群。
他們身形佝僂,每一個人都彎著腰,吃力地揮舞著鋤頭,在炎炎烈日的炙烤下,正專注地“挖礦”。
他們所挖掘的,是一種珍貴的玉石——翡翠!
這一帶早在西元十三世紀時,就已發現了翡翠的蹤跡。
然而,長久以來卻一直未曾得到大規模的開發。
在中原王朝,士大夫們向來更鐘情于溫潤內斂的和田玉,絢麗多彩且明亮通透的翡翠,因為此前未曾發現,沒有歷史文化傳承和底蘊,因而不怎么得到士大夫的青睞。
由于士大夫把持著話語權,也因此掌握了整個中原王朝的流行文化方向。
在真實的歷史上,翡翠在明朝雖然也有部分士大夫和商人使用,但始終不是特別火。
一直到清朝時期,因為入主中原的滿族統治者,對和田玉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了解有限,沒有先入為主的感情,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愛視覺上更為明艷動人的翡翠。
于是,在清朝皇室的引領與推動下,社會上掀起了追捧翡翠的熱潮。
然而,朱允熥的出現,卻直接改變了這一歷史進程。
由于大明朝廷推行鼓勵商貿的政策,倡導人人皆可經商,摒棄了傳統的“重農抑商”國策。
那些迅速積累起財富的商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極具“格調”的裝飾品,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財富與身份地位。
就這樣,晶瑩剔透的翡翠,自然而然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在大明境內,一件由高品質翡翠精心打造的玉器飾品,其價格已經被炒到了近乎天文數字的地步。
而翡翠的主要產地,恰恰集中在勃固王朝境內。
也是大明的開放國門,鼓勵出海政策,才讓大量翡翠流入,引發熱潮。
商人,向來都是追逐利益的,且商業嗅覺極為靈敏。
當得知在這里挖掘翡翠原石能夠獲取暴利,商人們自然是蜂擁而至。
但是,要從數不清的河床泥土和石頭中,精準地挑選出翡翠原石,談何容易?
僅憑一個人的力量,即便累死累活,一天下來也挖不了多少。
很快,商人們便想到,此事得雇人來干。
然而,正常雇人卻面臨著諸多棘手的問題。
首先,雇傭的這些人沒有人身限制,一旦他們知曉挖翡翠原石加工成翡翠后有如此暴利,必定不會再甘愿給別人打工,而是會選擇自己單干。
畢竟,誰都不傻,好好的,誰愿意平白無故地被別人剝削一層利潤呢?
而且,多半還是拿走大頭。
只留少得可憐的一點工錢,分給雇工。
可要想完全隱瞞翡翠原石價值不菲的消息,實在是難如登天,近乎不可能實現。
其次,他們也很難防范雇來的人,偷偷將好不容易挖出的翡翠原石私自帶走。
再者,雇的都是本地土著,消息一旦傳開,必然會引來更多人覬覦。
……
解決這些棘手問題,最“理想”的辦法,無疑是使用奴隸挖礦!
奴隸,沒有絲毫人身自由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