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商人有理也無處說,只能吃啞巴虧。
可現在,情況卻截然相反。
一旦再有類似沖突發生,暹羅官府不僅不會偏袒本地人,反而會對那些不長眼的土著進行嚴厲打壓。
官府的人心里清楚,若是得罪了大明來的人,那可是吃不了兜著走。
他們都得罪不起,你一個小老百姓竟然敢去得罪,這不得狠狠教訓這些不長眼的家伙嗎?
沒錯!
現在,哪怕是一個最普通的大明百姓,在暹羅百姓乃至暹羅官府的眼中,那也是高高在上的“大人”,是來自海外大明的尊貴“洋大人”!
此事在暹羅百姓中口口相傳。
暹羅人很快都明白,無論如何都不能得罪大明的“洋大人”。
破壞明暹友誼的帽子,誰也戴不起!
哪怕就是官員,在大明來的“洋大人”面前,也要乖乖低頭。
不過,大明的百姓,長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大多心地善良、為人老實。
他們并不會因為自己在暹羅被尊為“洋大人”,便仗勢欺人,欺負本地土著。
對他們來說,只要能在異國他鄉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能好好做生意,就心滿意足了。
生意人嘛,和氣生財!
若總是盛氣凌人,目空一切,莫說金銀財寶,便是半粒稻米也難入囊中。
須知道,凡行商最忌跋扈之態。
眉梢眼角的風儀,舉手投足的涵養,皆是能換真金白銀的買賣。
太過霸道,只會把潛在的生意伙伴都嚇跑。沒了生意,自然也就賺不到錢,這道理最淺顯不過了。
何況,大明朝廷早有明訓:凡大明子民跨海經商,青衫羅緞俱是國之顏面,一言一行皆為天朝威儀。
出了大明的國門,踏上異國他鄉的土地,每一個人的一言一行,都不再僅僅代表著個人,而是承載了大明的國家形象。
大明朝廷承諾,會全力保護每一個在外的子民,絕不讓他們受到絲毫欺凌。
但相應的,子民們也必須時刻注意自身的素質和形象。
絕不能讓海外那些蠻夷之邦,對大明產生咱們缺乏教養的誤解。
相反,要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大明的子民都是受過圣人教化的,知禮儀、懂廉恥,舉手投足間盡顯風范。
如此,方能讓海外蠻夷,對每一個大明人都心生敬意。
大明的商人們對這些倒是都非常上心,一個個都十分自覺地嚴格遵守。
他們心里清楚,朝廷已經為自己做了這么多,不惜派兵來給海外的大明子民撐腰了。
若是還在外面肆意敗壞大明的形象,那可就真的是天理難容,連做人的基本底線都喪失了。
一定要為大明爭光,為朝廷爭光,為陛下爭光。
這種信念在他們心中無比堅定。
正因如此,商人們在暹羅的一舉一動都表現得如同謙謙君子。他們談吐文雅,舉止得體,與人交往時謙遜有禮,盡顯大國風范。
也正是這份優雅與涵養,迅速贏得了暹羅人的好感。
再加上大明天軍的強大,又讓暹羅人心生崇拜。
一時間,暹羅社會,尤其是中上層的貴族、官員和有錢人,仿佛被一陣旋風席卷,迅速刮起了一股效仿大明人的狂熱風氣。
在他們眼中,大明人就是高貴、優雅、品質高尚的代名詞。
自己等人的行為舉止都要以大明人為標桿,學得惟妙惟肖才夠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