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之所以陷入僵局,倒并非暹羅方面故意拖延或不愿配合。
面對大明提出的各項要求,暹羅上下哪敢拒絕呢?
畢竟大明的實力擺在那里,暹羅在其面前,實在是不敢有絲毫忤逆。
事實上,暹羅的談判大臣,為了促成貸款一事,已然絞盡腦汁。
甚至,他們最先提出用土地乃至良田等寶貴資源作為貸款的抵押。
他們心中想著,良田乃是立國之本,這般誠意滿滿的提議,大明總該會接受吧?
然而,大明的談判官員卻有著自己的考量。
在他們看來,就當前的局勢而言,大明的普通商人想要在暹羅直接經營土地莊園,困難重重。
也沒有多少人愿意。
或許未來隨著局勢的發展和雙方合作的深入,這并非不可能。
但至少眼下,時機還遠遠未到。
出于這樣的考慮,大明的談判官員婉拒了土地抵押這一提議。
暹羅官員們并未就此放棄。
很快,又有人站出來,提出可以將暹羅的“海關稅收”作為抵押。
他們覺得,“海關稅收”好歹是一筆穩定的收入,或許能滿足大明的要求。
可這一提議,同樣被大明駁回了。
究其原因,則是由于暹羅的社會發展程度相對落后。
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里,暹邏對外貿易少之又少,“海關稅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直到大明開放海禁,大明的商人紛至沓來,暹羅的對外貿易才逐漸熱鬧起來。
這也就意味著,暹羅朝廷口中所謂的“海關稅收”,絕大部分都來源于大明與暹羅之間的貿易往來。
然而,根據《明倭友好互助協議》的附件補充條款,為了增進大明與暹羅之間的深厚友誼,進一步推動雙方關系的深入發展,實現商品貿易的合作共贏,秉持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大明和暹羅彼此對從對方國家進口的商品,一律實行零關稅政策!
如此一來,暹羅官員所提出的“海關稅收”抵押,幾乎等同于子虛烏有,大明又怎么可能答應呢?
眼下,暹羅人對大明文化的向往如癡如狂,對大明商品的追捧更是到了近乎癡迷的程度。
他們不惜耗費大量的金銀財寶,只為換取大明印刷的圣人書籍。
那些承載著智慧與文明的典籍。
還有大明工廠精心制造的精美工藝品。
在他們眼中,流水線批量生產出來的工藝品毫無瑕疵,比暹羅工匠手工打造的工藝品可美多了。
價值自然也更高。
大規模批量生產的工業品,展現著大明先進的制造工藝。
這是暹羅所沒有的。
特別是聞名遐邇的瓷器,那細膩的質地、絕美的花紋,讓人愛不釋手。
除此之外,還有馥郁芬芳的茶葉。
泡上一杯,便能品味到來自大明的獨特韻味。
在過去,暹羅人還對大明來的絲綢更是趨之若鶩。
那輕柔順滑的絲綢,色彩絢麗,款式精美,穿在身上,仿佛能彰顯出無盡的尊貴與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