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朱允熥掌權之后,雖然開放了海禁,并大力鼓勵開展對外貿易,可卻有兩項物資的出口被列為例外。
其一,是能用來填飽肚子的食物。
在朱允熥眼中,百姓的溫飽乃是國之根本。
他深知,目前大明百姓尚未實現敞開肚子吃飽飯且糧食還有剩余的理想狀態。
所以哪怕是一粒糧食,也絕不允許出口。
不僅如此,牲畜之類能作為食物的動物,同樣被禁止出口。
每一份食物資源,都要優先保障國內百姓的需求。
其二,便是能供人穿上御寒的衣服。
絲綢作為制作百姓衣物的重要原料,其出口也遭到了嚴厲禁止。
由于這一政策,絲綢在大明國內的價格急劇下降,已然跌了三分之二。
許多大臣眼見絲綢價格低迷,紛紛向朝廷提議放開絲綢出口,認為這樣便能賺取更多的金銀財富,充盈國庫。
可這些提議被朱允熥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在朱允熥心中,沒有任何事情比讓大明百姓吃飽穿暖更為重要。
自由貿易絕非毫無限制的貿易,必須以保障本國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為前提。
金銀財寶固然誘人,但在他看來,用大明工廠里源源不斷生產的工業品去換取,才是最劃算的買賣。
至于產量還不夠充足的絲綢,實在沒必要拿去換取金銀。
除非日后大明發展起來,每個百姓的衣服都多得穿不完,朝廷再也無需為百姓的穿衣問題而擔憂,到了那個時候,才可以考慮重新放開絲綢出口。
其實,這個的時間也不會太長。
畢竟,棉花種植正在大明廣袤的土地上迅速擴大、普及。
待大明擁有充足的棉花,工廠里又有足夠的紡織機紡織成布,足以讓每個百姓都能穿暖之后,絲綢出口禁令自然而然就會解除。
茶葉之類的物品,雖然也可食用,但因其不具備填飽肚子的屬性,所以是允許出口的。
茶葉作為大明的特色產品,在對外貿易中,同樣能展現大明的獨特魅力,為國家帶來可觀的收益。
當下暹羅的貿易處境極為尷尬,幾乎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
只一味地從大明進口琳瑯滿目的商品,可自身卻缺少拿得出手,能反向出口到大明的貨物。
可購買大明的商品,是要付錢的。
無奈之下,暹羅只能掏出真金白銀去交換那些心儀的大明物件。
但拉瑪菩提二世心里清楚,暹羅的金銀儲備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長此以往,這般毫無節制地用金銀換物,終有一日,暹羅國內的金銀會被揮霍一空。
到那時,國家的經濟怕是要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幸好,大明官員慷慨承諾,愿意接納暹羅的糧食出口至大明。
這對暹羅而言,雖說只是小小的慰藉,卻也給暹羅的貿易困局帶來了些許希望。
在此之前,大明的商人們對糧食貿易可謂是興致缺缺。
畢竟,糧食的差價著實有限,利潤微薄得可憐。
大明商人遠離故土,漂洋過海,歷經千難萬險抵達暹羅,自然是一門心思追逐能獲取“暴利”的買賣。
對于利潤微薄的糧食生意,根本不屑一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