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幾乎沒有人愿意食用如此劣質的陳糧,大家都更傾向于吃新鮮的糧食。
從經濟角度來看,國家存糧其實是一項成本頗高的虧本行為。
每年,國家都需要以高價購入一批新糧,同時低價處理一批儲存已久的糧食。
實際上,并不存在那種儲存多年都吃不完的糧食。
因為糧食的儲藏周期決定了,只會也只能循環儲藏兩到三年內的糧食。
一般來說,當年產出的糧食,一半作為新鮮糧食供人食用。
另一半則儲存起來,在兩年或者三年后投放市場。
不過,這時就只能作為豬牛羊等動物的飼料了。
簡單來講,國庫儲糧的極限,也就是儲存足夠人們維持一兩年生活的糧食,再多就難以實現了。
真正保障糧食供應的關鍵,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抗災抗旱能力的提升。
別看后世同樣會遭受水旱災害,但實際上,無論是水災還是旱災,幾乎不會出現導致大面積顆粒無收的情況。
即便受災,了不起也就是幾十萬畝甚至幾百萬畝田地被淹沒或者因干旱嚴重受損。
而其他受災較輕的田地,大多依舊能夠正常耕種和收割。
幾百萬畝地,乍一聽數量龐大,但放在后世全國十幾億畝的耕地面積中,占比連百分之一都不到。
因此,無論遭遇怎樣的大災之年,哪怕有幾個垸子被淹,在新聞里面報道似乎很嚴重,可從全國范圍來看,整體的糧食產量不僅不會下降,反而始終保持著逐年增長的態勢。
后世強大的抗災害能力,使得很多農民耕種幾十年,都碰不到一次顆粒無收的極端狀況。
產量只是稍微受到一點影響,就已經被視為大災了。
然而,在大明,這種程度的災害,連毛毛雨都算不上。
在這個時代,一場災害就可能導致大面積的農田絕收,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今年的這場旱災,若是沒有蒸汽機加入抗旱,后果已然不堪設想。
說餓死十幾萬,只怕還是往少了說。
不過,因為死的只是最底層的普通百姓,史書上確實不會有太多的記載。
但即便有了蒸汽機,情況也不容樂觀。
最重要是,后面旱災會如何發展,什么時候能下雨,仍未可知。
如果再不降雨,等許多低處的湖泊水也抽干了,或者因無水源補充而干涸了,又到哪里抽呢?
盡管江南地區的江河湖泊完全干涸不可能,可許多地方距離剩余的水源地太遠,不一定能用得上。
“你們一起前來,總不會就為了來奉承朕兩句吧。”朱允熥出言問道:“可是有什么要緊事嗎?”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