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田間勞作的農民,還是往來城鎮的商賈,大家都親眼目睹了這一神奇機器的強大功能。
它那有力的活塞往復運動,帶動著抽水裝置,將江河湖泊的水引入干涸的農田,給絕望中的百姓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大明官方敏銳地抓住了這個絕佳機會,全力宣傳蒸汽機在抗旱中發揮的關鍵作用。
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宣傳科學知識,努力普及科學理念,讓更多的人了解蒸汽機背后的科學原理,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于改善生活、抵御災害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雖然在蒸汽機的研發制造過程中,文元柳等科研人員功不可沒,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但究其根源,這一切都離不開朱允熥的指導與決策。
大力宣傳蒸汽機,也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朱允熥這位皇帝在民間百姓心中的威望。
讓百姓們知曉,是皇帝的高瞻遠矚,才帶來了這對抗天災的有力武器。
這些宣傳內容,在《大明日報》上天天登報,朱允熥早已看過無數遍。
姚廣孝此時舊事重提,不過是老生常談,強行找個由頭來“恭喜”他罷了。
也正因如此,朱允熥才僅僅波瀾不驚地苦笑了一聲。
誠然,蒸汽機抽水抗旱的作用不容小覷,但當將其放在整個龐大的農業用水需求面前,實際上,它所能起到的作用依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僅僅上萬臺蒸汽機,對于廣袤的大明疆土而言,遠遠不夠。
更何況,在遭受長期干旱之后,江河湖泊中的水位急劇下降,有些地方甚至干涸見底,根本無水可抽。
相比之下,水庫在抗旱中的作用往往更為關鍵。
不過,大明大規模修建水庫,是朱允熥掌政之后才開始的舉措。
在此之前,雖然也存在一些小型水庫,但數量稀少,規模也極為有限,難以在大災面前發揮顯著作用。
朱允熥登基后,大力推動水庫的修建工作,這一利國利民的工程才真正全面鋪開。
然而,時間畢竟太短,許多水庫還未來得及修建完工,自然無法發揮作用。
在人類尚未步入工業化的時代,面對大自然的天災,人類的應對手段實際上是非常匱乏的。
農業作為國家的根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擺脫不了靠天吃飯的命運。
如果按照風調雨順的年成來估算糧食產量,盡管此時的畝產量遠不及后世,但由于當時人口數量遠比后世少,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大,生產出來的糧食不僅能夠滿足大明百姓的基本需求,甚至還會有大量的盈余。
然而,真正的難題在于,水災、旱災、蟲災等各種自然災害頻繁來襲。
一旦災害降臨,往往會導致大面積的糧食絕收,進而引發嚴重的大饑荒。
這種現象,即使是在號稱盛世的時代,也屢見不鮮,成為困擾歷代王朝的頑疾。
也正是因為這種不穩定的糧食生產狀況,富裕的地主們都養成了大量蓄糧存糧的習慣。
他們囤積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可大量的糧食被囤積起來,長期存放在倉庫中,一部分被風化變質,一部分被老鼠啃食,卻未能及時流通到市場上,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饑荒時期糧食短缺的嚴峻形勢,讓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在后世的現代社會,國家雖然依舊儲備糧食,但這些儲備糧主要發揮的是保底兜底的作用。
糧食的儲藏存在著嚴格的時間限制,不像古代社會,有人甚至會食用儲存了幾年,乃至十幾年的糧食。
在后世,儲存時間超過兩年的糧食,就只能淪為喂豬的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