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政務處設立以后,朝廷中絕大部分的政務都交由政務處處理。
朱允熥身為皇帝,通常只把控大方向,對具體事務很少過問。
可政務處的職責范圍廣泛且細致,因此,姚廣孝、楊士奇、楊榮,夏原吉等人,常常忙得不可開交。
如果不是有特別重要的事情,他們四人斷不會一同前來。
朱允熥目光在四人臉上一一掃過,接著說道:“若是為了祭天求雨之事,朕看就不必多說了吧。”
在封建王朝,按照慣例,每當國家遭遇重大自然災害,皇帝便要前往祭天祈福,以求上天庇佑,消除災禍。
如今,大明江南地區許久未曾降雨,旱情日益嚴重。
朝廷里已經有眾多官員紛紛上奏,懇請皇帝前往天壇祭天求雨。
然而,朱允熥卻對此極為抵觸,打心底里不愿意去。
首先,他從心底里不太相信祭天求雨真能有什么實際效用。
正所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氣候變化是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又怎么可能因為他去祈求上蒼,老天爺就改變主意降雨呢?
其次,倘若祭天求雨只是簡單地走個過場,舉行個簡短的祭拜儀式,朱允熥倒也愿意做做樣子。
畢竟在這個時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可是國家最重要的大事之一。
身為皇帝,本就需要參與諸多看似無用卻又必不可少的儀式。
多這一兩項,他也不會太過在意。
真正讓他望而卻步的是,祭天求雨,這可不是簡單地在天壇里磕幾個頭、燒幾炷香就能了事。
而是要在天壇內,連續祭拜幾天幾夜。
一直到皇帝的所“誠心”真正“感動”上蒼,降下甘霖為止。
否則的話,大概率就是等到皇帝實在體力不支、昏迷過去,才會被大臣們攙扶下來。
即便如此,說不定還會遭受流言蜚語的攻擊。
因為沒能成功求來雨水,被指責不夠虔誠,辜負了百姓的期望。
在朱允熥心中,冒著炎炎烈日,跑到太陽底下暴曬幾天去求雨,這簡直是荒唐至極。
這種事,誰愿意去干就讓誰去,反正他是絕對不會去的。
目前的大明,正處于小冰河時期。
這樣的氣候災害日后肯定還會頻繁出現。要是每次都得用這種方式應對,那可真是沒完沒了地遭罪。
當然,想要變通一下,方法也不是沒有。
比如,皇帝可以下旨讓太子,或者其他皇室宗親代替自己去完成這一儀式。
再不然,大臣們也能主動上奏,自告奮勇地請求祭天祈雨。
皇帝同意了,就可以派遣其前去。
但朱允熥年紀尚輕,還沒有冊立太子。
那些成年的皇室宗親,都被他派到海外去開拓疆土、傳播大明文化了。
如今留在京城的,都是還未長大的小孩子,自然不適合承擔這等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