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倒是派了,不過,朱允熥也只是讓他們每天去祭祀兩次,而不是像傳統要求的那樣,連續不斷地苦守在祭壇,不降雨就不下來。
畢竟,在如此酷熱的天氣下,太陽這般毒辣,在外面長時間暴曬,真的很容易中暑,危及生命。
朱允熥實在不忍心因為這么愚蠢的事情,讓自己手底下的大臣,白白丟了性命。
也正因如此,朝廷里上奏請求祈雨的聲音越來越高。
大臣們也不敢直接要求皇帝必須去祈雨。
只能委婉地說自己愿意去,或者要求朝廷舉行大型祭祀活動,率領全體臣工一同祭天祈雨。
但實際上,他們的真實用意,就是希望皇帝能趕快去祈雨。
他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展現大明天子愛民如子的形象,表明皇帝為了天下百姓,操碎了心,不惜付出一切。
從而“感動”上蒼。
在他們看來,這才是一位“賢明”君主應該做的事情。
身為臣子,他們也認為自己有勸諫皇帝成為“賢明”君主的責任和義務。
于是,這些大臣便接二連三地不斷上奏。
他們呈上來的奏章,自然都被政務處壓了下來。
這其實正是朱允熥當初成立政務處的重要目的之一。
說白了,政務處就像是皇帝與大臣之間的一道緩沖帶,必要時給皇帝“背鍋”。
但凡以政務處名義發布的命令,一旦出了問題,背黑鍋的自然也是政務處。
雖然實際上,政務處不過是忠實地執行朱允熥的旨意,并沒有多少自主決策的權力。
但底下的人,無論是那些官員,還是普通百姓,才不會去細究這些。
在他們的認知里,皇帝必定是英明神武的,要是出了什么差錯,那肯定是政務處里奸臣當道,搞亂了朝綱。
就拿祭天祈雨這件事來說,朱允熥毫不含糊地讓政務處把相關奏章都壓下。
這一做法,自然讓政務處的幾名政務大臣成了某些自許清流忠臣的官員的“眼中釘”,被他們跳腳大罵。
為此,政務處的幾名大臣沒少在朱允熥面前苦口婆心地勸諫。
他們甚至出主意說,實在不行,陛下您好歹去做個樣子啊。
哪怕到了天壇上,就只呆幾分鐘,然后,直接假裝昏厥下來也好。
可朱允熥心意已決,就是不為所動。
不過,他倒是下了一道旨意,讓大明科學院成立專門的氣候研究機構,對氣候展開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同時廣泛收集各類數據,嘗試著對未來的天氣進行預測。
政務處的幾名大臣雖然對成立氣候研究機構一事并不反對,可在他們心里,還是非常希望朱允熥能夠去祭天求雨。
畢竟在他們看來,這是順應民心,遵循傳統的大事。
儒家讀書人“敬鬼神而遠之”,但祭天祭祖這類事,他們還是很上心的。
所以,今日他們幾人聯袂前來,也難怪朱允熥要事先申明,不許再提祭天求雨之事,他實在是不想再為此事反復糾結。
姚廣孝、楊士奇等人聽聞朱允熥的話,相視會心一笑。
姚廣孝向前一步,神色間難掩喜悅,恭敬道:“陛下,此番我等一同前來,確實是有一樁天大的喜事要向您稟報。”
說著,他伸手從寬大的袖子里掏出一張紙條,向朱允熥遞了過來:“這是今日剛剛收到的飛鴿傳書,遠征暹羅、蒲甘的大軍,已然取得了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