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搞什么官督商辦。”
朱允熥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淡笑,緩緩道:“不止如此,如今特許經營的鹽引制度,朕也打算予以廢除。”
此言一出,不只是楊榮,在場眾人,臉上皆是露出極度震驚之色。
自漢朝建立鹽鐵專營制度以來,后續的諸多朝代雖也有廢除的先例,可最終就像陷入了一個無形的輪回,無論如何兜兜轉轉,卻又都回到了最初的原點。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難以逃脫著名的桑弘羊三問。
此三問,就像三座沉甸甸的大山,壓在歷代統治者的心頭。
其一,龐大的帝國日常運轉所需的巨額財政開支究竟該如何解決?
其二,一旦遭遇緊急事務,國庫空虛之時又該如何從容應對?
其三,怎樣才能有效防止地方勢力不斷膨脹,進而抗命于中央?
說到底,桑弘羊三問的核心,還是帝國的財政問題。
國家需要借助鹽鐵專營來積聚財富,以此確保朝廷能夠正常有序地運轉。
同時,還有能力應對各種突發的緊急事務,并加強對地方官府的掌控。
通過形成中央對地方的財政優勢,來有力地遏制地方勢力的肆意膨脹。
然而,時移世易,這個曾經讓無數統治者頭疼不已的難題,隨著朱允熥成立大明銀行和稅務司,已然成為了過去式。
大明銀行直屬朝廷管理,地方無權插手分毫。
這就意味著,大明銀行所聚集的海量財富,皆牢牢地掌控在朝廷手中,掌握國家的金融命脈。
稅務司所征收的稅賦,更是占據了全國整體稅賦的七成以上。
并且,這些稅賦在征收之后,皆是直接匯入戶部的賬戶,與地方官府毫無關聯。
僅僅是這兩個機構的成立,便已經穩穩地確保了中央財政對地方的絕對優勢。
更不必說,如今工業化進程已然啟動。
朝廷資產部掌控著大量的工廠,這些工廠的利潤都是直接上交朝廷資產部的。
它們便像是一個個財富源泉,源源不斷的給大明朝廷供血。
如今,地方官府征稅的權力雖然表面上未曾改變,可征收的金額也沒有什么變化。
在中央財政收入激增的背景,它們所征稅賦金額的占比,已經大大降低了。
曾經,鹽引的稅賦對于大明朝廷而言,是一筆至關重要的錢財。
猶如大廈的基石,不可或缺。
但放到現在,卻已然算不上什么了。
然而,朱允熥之所以鐵了心要廢除鹽引制度,最為關鍵的一點,還是因為它與自己向富人征稅、給窮人減稅的理念背道而馳。
在朱允熥心中,這一理念是他治理國家、造福百姓的重要準則。
任何與之相悖的制度,都不應繼續存在于他的大明王朝。
只不過,這件事急不得,只能一步步慢慢來。
楊榮聽聞朱允熥要廢除鹽引制度,臉上瞬間浮現出焦急之色,急忙向前一步,拱手彎腰道:“陛下,這是為何啊?”
他心里清楚,如今朝廷財政狀況本就緊張,入不敷出。
而鹽業專營每年能帶來數百萬兩銀子的收入,這可是朝廷財政的重要支撐,怎么能說廢除就廢除呢?
朱允熥邁步走到亭前的欄桿邊,仰頭望向那廣袤無垠、渺渺茫茫的藍天,悠悠開口道:“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在與天地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