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大學的學科設置十分新穎,不僅開設如數學、物理,化學,機械,生物,醫學,農學等理工科。
同樣也有社會科學領域的諸多專業,且劃分細致入微。
不同于傳統學堂只教授四書五經,這里的課程涵蓋了經濟學、心理學、哲學、歷史、政治等諸多前沿學科。
學校的學生來源主要依靠公開招錄,由京師大學精心組織招生考試,秉持著公平公正的原則,選拔出最優秀的人才。
京師大學自成立起,便承擔著一項特殊使命——編制教材。
一方面,大學教師授課所需的講義,需整理匯編成系統教材,以便日后總結經驗,推廣應用。
另一方面,他們還要為中小學學生編寫適用的學習資料。
小學、中學、大學,這樣清晰的教育層級劃分,乃是當今皇帝陛下親自敲定,此前從未有過這般細致規劃。
在洪武皇帝在位時,雖大力推行公學,但教學過程多由教師自主安排,既無統一的教學進度要求,也缺乏標準化的講學教材。
如今,皇帝陛下深謀遠慮,降旨要求公學統一教材,實行分科授學,旨在為天下學子營造更規范、更優質的教育環境。
當然,全新規劃的教材仍在緊鑼密鼓地制定之中,尚未能立即在各地推廣開來,但這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新定的中小學基礎教材,內容極為豐富多元,除了涵蓋傳統的文史知識,還將數學、物理等學科納入其中,力求讓學子們接觸到更全面的知識體系。
與此同時,公學肩負起另一項意義重大的職責——推廣大明官話。
學校要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熟練運用官話進行順暢的溝通與交流。
在以前,人們往往要等到科舉高中,或是進入衙門當差之后,才會意識到學習官話的重要性并著手學習。
普通民眾除了外出跑四方的商人,是很少會主動學習官方。
既便是商人,很多也無法流暢使用。
通常要手腳并用,依靠肢體語言來進行輔助。
各地紛繁復雜的方言,猶如一道道無形的屏障,嚴重阻礙了人員的自由往來,也極大地制約了貿易的繁榮發展。
不僅如此,這還給朝廷治理地方增添了重重困難與高昂成本。
從外地調任的地方官員,只因對當地方言一竅不通,接收信息的渠道嚴重受限,時常被那些狡黠的衙門小吏玩弄于股掌之間,政令推行更是舉步維艱。
而如今,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這一切都將迎來徹底的改變。
朝廷率先著手統一培訓教師講官話,讓教師們成為推廣官話的先鋒力量。
緊接著,以這些教師為依托,逐步拓展至培訓更多的官吏。
尤其是衙門當差之人,無論官職高低,哪怕是最底層的差役,都無一例外地必須接受官話培訓,并在嚴格的官話考核中達到合格標準。
否則,便將失去繼續在衙門任職當差的資格。
最后,將官話教育的觸手延伸至所有進入公學就讀的孩童。
在這個時代,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相對有限,但那些家境雖不寬裕,卻仍咬緊牙關送孩子讀上一兩年書的家庭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