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那我可就懶得操心了,反正只要我到手的田租分毫不少,其他的與我何干。”一位體態富態的地主,滿臉愜意地靠在椅背上,端起茶杯,輕輕吹了吹浮茶,淺抿一口后,慢悠悠地說道。
“當真是陛下皇恩浩蕩啊!”旁邊一位老者,激動地站起身來,雙手抱拳,對著皇宮的方向高高舉起。
其他人也紛紛接言。
“這等為民著想的圣君,實乃我大明百姓之福!”
“說起來,今年這場旱災,仔細想想,影響倒也不算太大。全仰仗陛下圣明,發明了那神奇的蒸汽機,日日夜夜抽水灌溉,才讓旱情造成的災害大幅減輕。再者,此前修建的水庫,也發揮不小的作用。再加上前幾日一場及時雨傾盆而下,咱大明總算是有驚無險,平安渡過了旱災。雖說糧食減產在所難免,可也沒到傷筋動骨的地步。”
“還一切全賴陛下英明啊!”
“要是往年遇到這樣的旱災,可真不得了啦,今年幸好是修了許多水庫,再加上有蒸汽機,才沒有以前那般嚴重。”
“是啊,糧價連一分錢都沒漲,又能嚴重到哪兒去?”
眾人紛紛點頭稱是,七嘴八舌地應和著。
“咱大明的糧倉里,糧食堆積如山,恐怕幾年都吃不完。陛下還下令從東洋、南洋大量進口糧食,這糧價又怎會上漲?”一位見多識廣的商人,搖著折扇,侃侃而談,話語里透著對大明國力的自信。
“這么看來,把田地交給朝廷的租佃機構管理,還真是個明智之舉。我琢磨著,明年我也把自家田地交出去省心。”又有一位地主心動不已。
茶館里,百姓們的交談毫無章法,話題如脫韁之馬,四處亂竄。
一會兒聊關于新政和新學的種種傳聞。
一會兒又扯到田租,緊接著又說起今年的旱情,以及租佃管理機構,朝廷的仁政等等。
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散漫無邊,卻又聊得熱火朝天。
“我看吶,朝廷斷然不會干強行分田地這種事兒。不過陛下行事向來出人意表,滿腹奇思妙想,說不定正憋著什么大招,要推行別樣的新政呢!”有人這樣猜測到。
恰在此時,茶館的門簾一挑,走進來一位約摸二十幾歲的年輕后生。
他身著一襲青色長衫,頭戴方巾,氣質儒雅,身后還跟著兩名恭恭敬敬的仆役。
顯然,這是一位家境殷實的書生。
他踏入茶館時,恰好聽到眾人的議論,便也坐下跟著搭話:“新政究竟如何推行,尚無定論。依在下愚見,朝廷此番征召天下鴻儒進京,真正要著重商議的,怕是新學之事。”
“新學究竟是不是圣人之學,得好好議一議。”
“只有將這一點議清楚了,辯明白了,朝廷該不該推行新政,又在怎么推行新政,自然就迎刃而解。”
或許是他的長得相貌堂堂,穿著打扮不凡,加上一口官話說得流暢無比,故而剛一開口就引來了不少人的注意。
茶館內有另一位書生迎了上來,抱拳見禮:“這位兄臺應亦是讀書人,卻不知該如何稱呼?對新學之事,又有何看法?”
年輕后生淡淡一笑,亦抱拳回禮道:“在下解縉!此番正是奉了朝廷的旨意,進京來議一議新學之事。”
“解……解縉?”書生大驚失色,脫口而出:“你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神童解縉解大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