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到京城,不知自己官小。”
在地方上,一名七品縣令,便是讓無數百姓望而生畏的青天大老爺。
尋常人想要找關系、尋門路,若能攀上縣太爺,那可真是了不得的本事,足以在眾人面前大肆吹噓一番。
許多在地方上自稱背景強硬的地頭蛇,實際上不過是與衙門里的師爺、六曹小吏,縣尉捕頭等人混得稔熟。
可即便如此,在當地百姓眼中,這些人已然是手眼通天,萬萬也得罪不起的“大人物”了。
然而,這類所謂的“大人物”,在縣太爺眼中,不過是個“夜壺”。
有用的時候拿起來用用,沒用了便隨手丟在一旁。
倘若縣令調走,新來的縣太爺要是想拿他們開刀立威,那這些百姓眼中的“大人物”,就如同案板上的魚肉,只能任縣太爺宰割。
七品縣令的威風,由此可見一斑。
但若是到了京城,七品官簡直多如牛毛。
走在京城大街上,隨意扔出一塊板磚,說不定都能砸到三個七品官。
在這里,他們可沒了在地方上的威風。
許多時候,在六部衙門前排隊等著進門,若能順利排進去,都算是衙門給面子了。
用宮里某位太監的話來說:縣令算個什么鳥官?皇宮前金水河里的王八,都比這等官員稀罕得多,金貴得多!
這名官宦子弟,其父官居五品。
在京城這等權貴云集之地,實難稱有什么顯赫地位。
否則,他又怎會置身于這間普普通通的茶館之中,與一群富商和尋常百姓閑聊,甚至還動起了攀附解縉的心思。
不過,雖說地位不高,可到底身為官宦子弟,見識還是有的。
這茶館的角落里,此刻正悠然品茶之人,官宦子弟恰好曾遠遠地見過一面。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左都御史,政務大臣,深受當今皇帝寵信的楊士奇。
這般人物,即便在高官如林的京城,那也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跺一跺腳,京城都得跟著顫三顫。
可這等朝廷重臣,怎么會現身于這小小的茶館呢?
與他一起對坐喝茶之人,又是何方神圣?
官宦子弟的腦海中思緒如電般飛轉。
他陡然記起,坊間一直流傳著楊士奇乃是新政與新學的“總后臺”。
一些官員甚至還在暗中串聯,要借著此次朝廷大議新政與新學之機,將楊士奇扳倒。
倘若傳言屬實,那他此番出現在這里,倒也能說得通了。
朝廷之中,支持新政和新學的官員寥寥無幾。
以楊士奇的身份地位,也不得不對此事謹慎有加,始終避免公開表態。
解縉雖已遠離朝堂,但其名聲在外,影響力巨大。
若能爭取到他的支持,對楊士奇推行新政和新學而言,無疑是如虎添翼。
如此說起來,楊士奇微服私訪,前來試探解縉的口風,便不足為奇了。
想到此處,官宦子弟瞬間沒了要離開的急切心思。
他重新找了一張桌子,穩穩坐下,滿心期待接下來能有一場好戲上演。
若能有幸親眼目睹這等精彩場面,日后在一眾官宦子弟面前,可就有了吹噓的資本,定能讓旁人艷羨不已。
場中,解縉繼續侃侃而談。
“昔堯舜禪讓,不傳子而授賢,禹湯舉能,不私親而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