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底層百姓起義,能夠成功推翻王朝的案例,少之又少。
絕大多數的起義,最終都被無情鎮壓。
即便在少數勉強可算作成功的例子里,勝利的果實也往往被別的勢力摘取,而不是底層農民。
那些參與造反的百姓,不僅未能逆天改命,許多人還白白丟了性命,一無所獲,更別提實現他們最初的夢想。
他們不過是成為了少數陰謀家,以及那些妄圖顛覆政權的官僚和豪紳,獲取天下的踏腳石罷了。
最后的勝利,依舊屬于后者。
縱觀歷史長河中的農民起義者,能像老朱那樣,從底層一路攀登至權力巔峰的,僅有屈指可數的一兩例。
其余的,基本上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但換個視角深入剖析,卻不得不承認,鼓動百姓鬧事乃至造反,乃是官僚和豪紳用以對抗朝廷最為行之有效的手段。
他們口中反復念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絕非源于對百姓的體貼關懷,實則是借這句話向皇帝施壓,迫使皇帝順從他們的意志行事。
否則,他們便會蓄意掀起波瀾,真真切切地去踐行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事。
自古以來,農民造反但凡能成事,背后都離不開這些官僚和豪紳在暗處的“配合”,以及瞅準時機的“趁火打劫”。
即便是朱元璋當初崛起,也是由于元朝統治者內部爭斗不休,統治集團分崩離析,否則,老朱想要成功,談何容易?
皇帝對官僚和豪紳心存忌憚,究其根本,恰恰是忌憚他們在這方面的影響力。
然而,這一手段能生效的關鍵前提,是存在大量食不果腹、極易被他人蠱惑煽動的底層百姓。
這些百姓長期在重重壓迫下艱難求生,心中對“朝廷”、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無盡的怨恨。
只是苦于自身勢單力薄,無力反抗。
這時候,只要有某個頗具勢力的“官僚”或者“豪紳”站出來,施予他們些許小恩小惠,而后振臂高呼:“我來帶領你們造反,推翻這朝廷,顛覆這舊世界!”
這些長期壓抑的百姓便會如烏云匯聚響應號召,群起而從之。
在漫漫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歷史長河中,這些吃不飽飯的底層百姓始終廣泛存在,從未徹底消失。
正因如此,無論何時,官僚和豪紳都能憑借這一點,與中央王朝展開對抗,同皇帝討價還價。
很多時候,皇帝迫于無奈,也不得不向他們妥協。
最為諷刺的是,這種妥協意味著向官僚和豪紳的利益讓步,也就等同于對底層百姓施加更為嚴酷的壓迫。
通過鼓動底層百姓造反這一現實威脅,達成對底層百姓進一步剝削和壓迫的目的,這簡直就是一場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獄笑話。
可殘酷的現實,卻又實實在在就是這般模樣!
但往昔千古不易的環境與土壤,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朱允熥治理下,底層的黎民百姓破天荒第一次吃飽了肚子,再也不見餓殍遍野、饑腸轆轆之人。
他們的日子,如同春日里蓬勃生長的新綠,一天天地朝著好的方向蛻變。
這變化迅猛而真切,每一個人都能從自身生活的點滴之中,實實在在地感知到。
以往,官僚與豪紳憑借著自己在地方上的威望和權勢,只需登高振臂一呼,便能蠱惑那些餓肚子的百姓們舍生忘死,任由他們驅使,充當造反的利刃。
可如今,時代不同了。
倘若還有人妄圖故技重施,百姓們的第一反應絕非盲目追隨,更不會沖動的與朝廷,與世界拼命。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向朝廷舉報,掙脫那些別有用心之人的脅迫與掌控。
人心,已然徹底扭轉!
沒了底層百姓擁護,那些官僚和豪紳,又能有何種手段與朝廷抗衡?又憑什么與朝廷討價還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