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與聘禮不一樣了。
彩禮屬于買斷女方的人身權,意味著她從此成為男方的家奴,與原生家庭再無關系。
正因如此,彩禮的數額通常頗為高昂。
而且,按照規矩,收受彩禮的女方家,是不需要給任何一丁點嫁妝的。
在她哥哥嫂嫂的籌謀算計里,便借著心疼妹妹,憐惜妹妹的堂皇借口,對妹妹不加過多管束,任由她無拘無束的成長,甚至任由她在外界落下不好的“名聲”。
旁人議論起來,他們還能對外聲稱,這全是出于對妹妹的疼愛與寵溺,實在不忍心嚴苛管束,見不得妹妹受哪怕半分委屈。
若能通過“嫁妹妹”來換取豐厚的“彩禮錢”,自是最好不過。
雖說名義上彩禮錢是給顧盼君父母,但顧家只有他們兄妹兩人。
所謂給父母的彩禮錢,最終還不是落到哥哥手中嗎?
事實上,他們這看似無心卻暗藏心機的做法,效果很好。
隨著顧盼君年歲漸長,她擁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姿色的名聲,如同春日里迅速蔓延的小草,傳遍了周邊所有的村落。
許多年輕小伙子僅僅見過她一面,便瞬間傾心,被她的美貌迷得暈頭轉向,回家后對父母叫嚷著此生非她不娶。
一時間,前來她家說媒的人絡繹不絕,門檻都幾近被踏破。
哥哥嫂嫂自然是滿心歡喜,樂不可支。
后來,在外面做生意的父母親,在很短的時間內,相繼去世,只有靈棺送回家鄉。
長兄如父,按照禮制,她的哥哥也自動繼承了未出閣妹妹的婚姻決定大權。
然而,也恰恰是因為上門求親的人如潮水般涌來,哥哥嫂嫂覺得妹妹這樁婚事還能待價而沽,便沒有倉促的將她的終身大事給定下來。
直到楊士奇、楊榮等人為朱允熥的婚事暗中籌備,悄悄派人到民間尋覓合適的女子。
聲名遠揚的顧盼君,自然而然的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經過一番精心安排后,顧盼君進入京城,聲名雀起,連魏國公徐家也上門求親,她的哥哥嫂嫂自是迫不及待的同意。
但顧盼君卻堅決不嫁,她看過很多書,也知道楊士奇,楊榮等人的安排。
既然有機會入宮,做皇帝的女人,她就決定試試。
最終,顧盼君被朱允熥相中,一躍成為大明的皇后。
顧盼君從未對哥哥嫂嫂那“居心不良”的行徑心生抱怨。
相反,她內心深處還對他們滿懷感激。
無論他們最初的動機如何,至少,他們將她養育成人,讓她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
還使得她擁有了在這個時代,即便是絕大多數大家閨秀都難以企及的深厚文化知識。
加之自小就在外與人頻繁打交道,她也練就了遠超同齡女子的待人接物的高超本領。
要知道,倘若沒有這些經歷,即便她生得傾國傾城,但若毫無管理后宮事務的能力,朱允熥也斷然不會立她為后。
即便勉強被立為皇后,她也難以站穩腳跟。
正是哥哥嫂嫂那些不為人知的“小心思”,陰差陽錯下,將她雕琢成了如今這般模樣。
她才能坐穩皇后之位。
然而,飽讀詩書且喜好思考的顧盼君心里明白,像自己哥哥嫂嫂這樣的人,在偏遠的小山村里,或許還算得上是有些頭腦,懂得盤算的角色。
可一旦置身于天才云集,風云變幻的朝堂之上,他們便成了不折不扣的“愚人”。
能在朝堂中站穩腳跟的人,哪一個不是世間頂尖的人物?
即便是那些平日里不學無術的紈绔二代,在自幼的耳濡目染之下,對于官場上的人情世故,權謀爭斗等諸多事宜,也都能無師自通,遠非自家哥哥嫂嫂這種久居鄉野的村夫所能比擬。
至于那些憑借科舉或者其他途徑,從千千萬萬人中脫穎而出,成為朝堂高官的人,他們的聰明才智,更是不言而喻。
除了極少數性格乖張偏執的人之外,大多數人都能迅速適應朝堂波譎云詭的環境。
那些不能適應的人,往往下場會十分凄慘。
顧盼君曾經也滿心期待,盼望著自家哥哥嫂嫂能夠像那些朝堂精英一樣,慢慢適應新的環境,提升自身見識。
但隨著時間推移,她如今已然清醒的認識到,這終究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太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