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他還針對全國各地的軍隊,展開了新一輪縝密的調動與部署。
由于當下軍政分治,加之軍隊的訓練、移防以及將領的調動等事宜,均不會刊載于《大明日報》之上,所以,民間對此全然不知,未引發絲毫議論。
一切行動,皆在悄無聲息中穩步推進。
唯有由軍務處主辦、面向軍隊校尉以上將領發行的內部報刊,接連不斷地刊登著皇帝陛下親自視察駐軍的消息。
舊軍的裁撤工作已基本接近尾聲。
數百萬舊軍將士,大多從軍隊中退伍,轉業,走上了新的崗位。
取而代之的,是數十萬大明新軍。
人數更少,但裝備更精良,訓練更有素。
由原來半農民半士兵的軍隊,轉變成了全職業化軍隊。
大明各省至少有一到兩旅新軍駐扎,守衛當地。
一些重要的省份會更多。
應天府周遭,更是駐扎著十幾旅新軍,牢牢扼守著所有緊要關卡,守護著京城的安危。
表面上看來,這些似乎都與百姓毫無關聯。
畢竟新軍僅僅駐扎在關卡周邊,并未設卡盤查過往行人。
新軍將士們皆在軍營內駐守,連營門都甚少邁出,自然不會對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任何干擾。
于朝局而言,亦是如此。
陛下曾再三鄭重強調,大明施行軍政分治,軍人不得干政。
軍務大臣們對于朝廷的任何政務,均三緘其口,不作表態,只是一心按照陛下的旨意,全心全力地治軍,大力整肅軍中貪腐、擾民,占功等不良現象。
經過一番又一番的整肅,原本大明第一批由朱允熥親自教導的軍事學院學員,在短短數年間,已然成長為整個新軍基層的中堅力量。
尤其是在校尉這一級別,新軍當中,幾乎清一色都是軍事學院的學員,而且又是朱允熥所帶的第一屆占據多數。
在更高一層的都尉職位上,他們也占據了相當可觀的名額。
這一方面是因為新軍乃是一支裝備著火槍、火炮以及各種先進器械的新式軍隊,與以往的舊軍截然不同,將領自然也不同。
首批軍事學院的學員率先研習了相關知識,也擁有相應的戰爭經驗,而后再將所學傳授給其他士兵和將領,他們的職位也自然而然地不斷提升。
另一方面,他們身為朱允熥悉心培養出來的兵,乃是天子門生,受到重用,提拔迅速,亦在情理之中。
但反過來說,這批人對朱允熥絕對忠誠,隨著他們逐步掌控大明軍隊的基層,原來勛貴將領的影響力開始急劇消退,朱允熥對軍隊的掌控力則大大增強。
不過,并沒有太多人留意到這些變化。
眾人的目光,全都聚焦在新學新政的爭論之上,聚焦在即將來臨的科舉考試之上。
二月初九,科舉正式開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