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亦能尋得一份工作,養活全家,衣食無憂。
總而言之,再無后顧之憂。
他們自然都趨之若鶩,趁此機會,都趕來金陵了。
金陵城在這幾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老城古老的城墻依舊屹立不倒,只是如今僅進行日常維護,不再大興土木予以新修,城門更是不分晝夜地敞開著。
畢竟,這座城市早已突破了往昔城墻所圈定的范圍,向著四方延展了數十里之遙,規模較之前已然膨脹數倍。
城內與城外,宛如水乳交融,合為一體。
一幢幢嶄新的新式建筑,以鋼筋水泥為骨,拔地而起,氣勢非凡。
街道上,路燈整齊排列,在夜晚散發著柔和光芒。
公共馬車往來穿梭,叮當作響。
遠處,鐘樓巍峨聳立,準時奏響悠揚鐘聲。
更有工廠里那高聳入云的煙囪,吞吐著云霧。
人流如織,晝夜不息,這般繁華盛景,讓初臨這座城市的讀書人驚嘆連連。
他們就如同初入大觀園的劉姥姥,眼神中滿是新奇與震撼,左顧右盼,怎么也看不夠。
果然,人這一輩子,不僅要讀萬卷書,更要行千里路。
若非親身來到金陵,又有誰能想象得到,世間竟存在如此繁華的人間勝境?
讀書人向來熱衷于對國家大事高談闊論,總覺得能憑一支筆、一張嘴,指點江山,改變乾坤。
當下,新學與新政之爭,已然成為朝野上下熱議的焦點話題。
方孝孺自來到金陵之后,每次開壇講學,慕名而來的聽眾動輒不下萬人。
那些即將奔赴科舉考場的仕子們,也紛紛放下手中書卷,趕赴現場聆聽教誨。
畢竟,在眾人的揣測之中,今年科舉的試題,大概率會與新學新政緊密相連。
聽一聽方孝孺這位新學開創者的講學,說不定對自己的科舉之路大有幫助。
就連藍玉、朱能、張輔等一眾原本與科舉毫無瓜葛的領兵大將,也時常有讀書人前去登門拜訪,虛心請教他們在女真三部推行新政的詳細情形,滿心期待著能在科舉考場上派上用場。
不過,這也僅限于剛開始他們自己都有點搞不清原因的時候。
如今,早已接到朱允熥的明確指示,緊閉大門,謝絕訪客。
平日里,他們除了每日前往軍務處,處理軍務,履行軍務大臣的職責,便是奔赴大明軍事學院,或是登臺授課,或是虛心聽講。
對于那些為科舉而來的讀書人,以及朝廷中的一眾文官,一概不予理會,絕不與之有任何往來。
朱允熥自從下達免除歷年積欠田稅的詔令,又將大臣們呈遞的關于新政新學的奏章,一股腦兒全部駁回,令朝臣們公開評議后,他便極少再過多涉足繁雜的政事。
相反,他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治軍之上。
頻繁出入大明軍事學院,以天子之尊,親自為前來學院研習的將領們授課講學。
與此同時,朱允熥先后巡察應天府周邊的軍隊,檢閱三軍。